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琢磨和实践的这个“腐熟肥料”的事儿。不是啥高深理论,就是我自个儿瞎折腾的一些记录和体会。
为啥想起搞这个?
一开始就是看着家里厨房垃圾越来越多,尤其是什么菜叶子、果皮,扔觉得怪可惜的。再加上我自个儿也喜欢在阳台捣鼓点花花草草,老听人说用自己做的肥天然还没怪味儿,就动心思,寻思着能不能把这些厨余垃圾变废为宝?说干就干。
我的准备和起步
我没买啥专业的堆肥桶,刚开始就找个大点的塑料收纳箱,底下钻几个孔,想着能透气漏水。然后就开始攒料。家里的果皮、菜叶、咖啡渣、鸡蛋壳,这些我都收着。特别注意,带油的、肉类的,人家说容易发臭生虫,我就没敢放,怕搞砸。
一开始也没啥章法,就是把攒的垃圾往箱子里扔。后来看着网上人家说要分层,我就学着,一层厨余,铺一层从小区花坛里挖来的土,或者一些干树叶、碎纸板啥的,说是能调节干湿度,还能提供点碳元素,反正照着做呗。
实践中的摸索
放好料,盖子就虚掩着,不能完全密封死,得让它有点空气。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我这人急性子,头几天老想去扒拉开看看有啥变化没。初期变化不大,就是感觉湿哒哒的,有点往下沉。
- 翻动: 大概过一两个礼拜,我就用个小铲子把它整个翻一遍。嚯,那底下的温度还真有点热乎乎的,有点发酵的酸味儿,但不臭。翻动主要是为让空气进去,让里头的微生物(就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小东西)干活更起劲。
- 湿度控制: 期间我观察,要是感觉太干,我就稍微洒点水,不能太多,保持那种手抓一把感觉潮乎乎但又挤不出水的状态就行。要是太湿,就加点干树叶或者碎纸屑进去吸吸水。
- 气味: 整个过程里,只要我没放那些不该放的东西(油、肉),基本上没啥恶臭。就是那种泥土混合着一点点发酵的酸甜味,我觉得还挺自然的。
就这么着,一层层加料(攒够就加),隔段时间翻一翻,保持湿度。这个过程就是给那些微生物创造个舒服的环境,让它们好好“吃”掉这些垃圾。
我理解的“原理”
搞段时间,我也算琢磨出点门道。这所谓的“腐熟”,说白,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咱们扔进去的菜叶果皮,对这些小家伙来说就是大餐。它们在里面吃喝拉撒(听着有点糙,但理儿是这么个理儿),就把这些复杂的有机物变成植物能吸收的简单养分。这个过程需要氧气(所以要透气、要翻动),需要合适的水分(太干太湿都不行),还需要时间。
温度升高也是个标志,说明里面的微生物在努力工作。等它们把能吃的都吃得差不多,温度就慢慢降下来,东西也变得黑乎乎、碎碎的。
收获与使用
大概过两三个月(具体时间看你放的料和环境),箱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垃圾就都变样。变成深褐色的、松散的、闻起来有泥土清香的东西。用手一摸,感觉特别舒服。这时候,我知道,这肥算是成。
用的时候,我一般是把它掺在养花的土里,大概占个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比例,不敢放太多,怕烧苗。或者就在盆栽土表面铺薄薄一层。用自制肥之后,感觉家里的几盆花草长得是精神不少,叶子也绿油油的。
唠叨几句
自己动手做这个腐熟肥,过程不难,就是需要点耐心和细心。看着一堆垃圾慢慢变成有用的肥料,那种感觉还挺有成就感的。不仅减少家里的垃圾,还给花草提供好营养,我觉得这事儿挺值的。如果你也对这个感兴趣,不妨也试试看,从少量开始,慢慢摸索经验,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