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搞的“无氨肥料”的事儿,也算是折腾挺久,总算有点眉目,赶紧来分享下我的实践记录。
起因:
一开始我压根没想过自己做肥料。但前段时间家里老人说现在市面上的肥料味道太大,刺鼻,用完之后地里也总感觉有股怪味,时间长身体也不舒服。再加上我这人喜欢瞎折腾,就寻思能不能自己搞点无氨的肥料,既环保又健康。
准备工作:
这肥料也不是说做就做的,我先在网上查大量的资料,看不少相关的视频,解无氨肥料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大致明白无氨肥料主要是避免使用尿素、碳铵等含氨的物质,转而使用一些有机物或者硝酸盐类的物质来提供氮元素。然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材料。
- 材料:
- 氮源: 豆粕、骨粉,这俩都是比较好的有机氮源,肥效也比较持久。
- 磷源: 过磷酸钙,这个可以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
- 钾源: 草木灰,天然的钾肥,还能改良土壤。
- 红糖、EM菌种,这个是用来发酵的,可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提高肥效。
- 工具:
- 大塑料桶:用来堆肥发酵的。
- 铲子:用来搅拌物料的。
- 温度计:用来监测堆肥的温度。
- pH试纸:用来检测堆肥的酸碱度。
开始动手:
材料工具都备齐,接下来就是正式开始,我的流程是这样的:
- 混合物料: 按照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也是我自己摸索的,豆粕:骨粉:过磷酸钙:草木灰 = 5:2:1:2),把豆粕、骨粉、过磷酸钙和草木灰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入适量的红糖和EM菌种。
- 加水搅拌: 往混合物里加水,一边加一边搅拌,直到物料的湿度达到60%左右。判断湿度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抓一把物料,能捏成团,但轻轻一碰就散开。
- 堆肥发酵: 把搅拌好的物料装进大塑料桶里,压实,盖上盖子。然后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开始发酵。
- 温度管理: 发酵过程中要经常监测温度,一般来说,堆肥的温度会逐渐升高,最高能达到60-70℃。当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就要进行翻堆,也就是把底部的物料翻到上面,让物料充分接触空气,加速发酵。
- pH值调整: 堆肥的pH值也很重要,一般来说,pH值要保持在6-7之间。如果pH值过低,可以加入适量的石灰进行调节。
- 发酵完成: 大概经过2-3个月的发酵,堆肥就基本完成。判断堆肥是否完成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看物料是否已经充分腐熟,颜色变成深褐色,没有臭味,只有淡淡的泥土香味。
使用效果:
发酵好的肥料,我先在自家的菜园子里试用一下,种些蔬菜。效果还真不错,蔬菜长势喜人,而且确实没有刺鼻的味道。后来又给邻居家送点,他们用之后也说都夸我搞的肥料绿色环保。
这回自己动手做无氨肥料,虽然过程有点麻烦,但是看到效果还是挺开心的。而且自己做的肥料,用起来也放心。这只是我个人的实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后我会继续研究,争取做出更好的无氨肥料!
添加微信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