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嘮嘮我自個兒用有機肥的那點事兒。
起因:土地越來越沒勁兒
話說我家後院那塊小地,剛開始幾年種點啥都長得挺可後來,就感覺地越來越「死」,板結得厲害,澆水都滲不下去。種下去的菜,苗兒黃不拉幾的,長得也慢,結的果也小,味道也淡。用化肥,感覺就像餵藥,勁兒是猛,但地好像越來越「瘦」,土都沒以前那種油乎乎的感覺。
動手:自己嘗試搞有機肥
琢磨着這樣下去不行,得讓地「活」起來。聽人說有機肥能改良土壤。正好家裡有些廚餘垃圾,菜葉果皮啥的,還有小區裡掃的落葉。我就找個大塑料桶,底下鑽幾個孔,開始學着堆肥。
具體咋弄?
- 我把菜葉子、果皮、咖啡渣這些廚餘(沒放油鹽和肉)一層層鋪進桶裡。
- 鋪一層廚餘,我就撒一層薄薄的土,再加點乾落葉或者碎紙板,聽說這樣能透氣,還能中和濕度。
- 就這麼一層一層往上加,加到差不多快滿,就在最上面蓋上一層土。
- 隔三差五想起來就去翻騰一下,讓它透透氣,加快腐熟。說實話,剛開始那味兒確實不咋地,後來慢慢就好。
這個過程挺漫長的,得有耐心。桶裡的玩意兒從一堆垃圾,慢慢變黑,變碎,最後變成像土一樣的東西,沒啥臭味,聞起來有股泥土的清香,這就算成。這就是我自己搗鼓出來的有機肥。
施肥:笨拙但實在
等我的「自製肥料」好之後,我就開始往地裡用。也沒啥章法,就是在翻地的時候,把這些黑乎乎的肥拌進土裡。感覺哪塊地顏色淺、板結得厲害,就多摻點。種菜的時候,也在根部附近撒上一圈。
用自己做的肥,心裡踏實。雖然樣子不咋地,黑乎乎、黏糊糊的,但感覺這才是土地真正需要的「飯」。不像化肥,撒下去白花花一片,看着乾淨,但總覺得不對勁。
觀察:土地的變化
用幾次自製有機肥後,變化不是一天兩天就看出來的。但時間長,你就能感覺到不同。
- 是土壤本身。 原來硬邦邦的地,變得鬆軟多。用手一抓,能感覺到裡面有團粒,不是那種死疙瘩。下雨或者澆水後,水能更快滲下去,不會積在表面。地裡也能看到蚯蚓,這是好現象,說明土「活」。
- 是植物的長勢。 菜苗明顯比以前壯實,葉子顏色也深,綠油油的,看著就健康。開花結果也多,果實雖然不一定個個巨大,但感覺更「飽滿」,味道也濃郁多。吃自己種的菜,那股子清甜味兒,跟外面買的就是不一樣。
- 抗病能力好像也強點。 以前動不動就生蟲、得病,現在感覺植物自身抵抗力好,省不少打藥的心。
我的感受
總結下來,搞有機肥這事兒,雖然麻煩點,費點功夫,但效果是實實在在的。它不是那種立竿見影的「猛藥」,而是慢慢調理,讓土地恢復元氣。用有機肥,感覺不只是在給植物營養,更是在「養地」。地養好,啥東西能長不這算是我自己的一點實踐感受,分享給大家。
添加微信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