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在自家小菜园里跟土壤和肥料打交道的一些经历。纯粹是个人实践,分享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
刚开始弄那块地的时候,热情挺高,但种几茬之后,发现一个问题:地越来越硬,有时候浇水都渗不下去,结块儿,种下去的菜苗也是半死不活的,长得蔫蔫的,看着就让人着急。一开始以为是种子或者苗的问题,后来换好几种,情况还是老样子。我就琢磨,问题是不是出在土上。
我琢磨和动手过程
我回忆一下,之前为图省事,也想着让菜长得快,没少用化肥。每次看菜有点黄,就撒点复合肥,或者浇点那种速效的液肥。刚开始效果还行,但时间长,感觉土就像被“喂”坏,没活力,变得死硬死硬的。
痛定思痛,我决定换个搞法。
我停大部分化肥。不是说完全不用,是少用,特别是那种单一元素的,尽量不用。我寻思着,得给土壤加点“料”,让它活起来。
我开始折腾有机肥:
- 堆肥: 把家里的厨余垃圾,比如菜叶果皮什么的,还有院子里扫的落叶、剪下来的草,找个角落堆起来。过程有点麻烦,得控制湿度,偶尔还得翻一翻,有点味儿,但为土,忍。堆小半年,颜色变黑,闻起来有土腥味,感觉差不多。
- 找农家肥: 托朋友从乡下弄点发酵好的羊粪,那玩意儿劲儿大,不敢直接用,我掺在堆肥里,或者埋在离根远一点的地方。
- 覆盖物: 看网上有人说用秸秆、稻壳啥的盖在土面上保湿保温,还能慢慢烂成肥料。我就把我剪下来的草稍微晒干点,铺在菜畦上。看着是有点乱,但感觉土确实不容易干。
光加有机肥还觉得不够,听说现在有那种“菌肥”,能改善土壤结构,就去农资店买一小袋。那东西看着不起眼,粉末状的。按照说明,混在水里浇,或者拌在土里。用的时候心里也打鼓,不知道这小小的菌有没有那么大本事。
还有就是,在翻地的时候,我特意挖得深点。以前可能就随便刨刨,这回我尽量往下深翻大概二三十公分,想把下面比较硬的土块也翻上来弄碎,透透气。
后来的变化
这么一套折腾下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大概过几个月,最明显的感觉是,土壤没以前那么硬,浇水能“唰”一下渗下去,挖开看,土的颜色也深点,有点团粒的感觉,不是以前那种死疙瘩。
种下去的菜,长势也确实比以前好不少。叶子绿油油的,看着就有劲儿。虽然产量可能没说一下子翻倍那么夸张,但至少看起来健康多,吃着口感也感觉好一些。
我觉得改善土壤这事儿,急不来。少用点猛劲儿的化肥,多给它补充点有机的东西,让土自己慢慢“养”回来,才是长久之计。那些微生物菌肥,感觉也有点用,像是给土壤加点“助消化”的药引子。反正我现在是认准这个理,养地跟养人一样,得细水长流。
这就是我这小半年来捣鼓土壤和肥料的一点实践记录,说得比较糙,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添加微信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