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聊聊我自个儿捣鼓种菜肥料这点事儿。种菜有些年头,要说啥最要紧,那肯定少不肥料这一环。土要是没劲儿,那菜长得就蔫唧的,看着都着急。
我的肥料摸索路
刚开始种菜那会儿,我也买过外面卖的各种肥,花花绿绿的一堆,用起来是方便,但总觉得差点意思,而且老花钱也不是个事儿。后来琢磨着,老一辈人不都用自家的东西当肥料嘛咱也试试。
最早就是把厨房里剩下的菜叶子、果皮啥的,直接埋到菜地边上。想着这玩意儿烂不就是肥嘛结果?有时候确实有点用,但有时候招虫子,甚至烧苗,特别是没烂透的时候。而且那味道,有时候确实不太好闻,尤其是夏天。
动手做,土办法也管用
后来慢慢摸索,知道这些东西得先“熟”一下,也就是咱常说的发酵、腐熟。我就找个大塑料桶,带盖子的那种,开始正儿八经地堆肥。
我主要用这些料:
- 厨房里的菜叶、果皮、鸡蛋壳(捏碎)、咖啡渣、茶叶渣。这些湿乎乎的东西得多攒点。
- 院子里的干树叶、剪下来的草、碎纸板、有时候弄点锯末。这些干东西也很重要,能吸味儿,还能让肥堆透气。
- 偶尔能弄到点好东西,比如附近养鸡的朋友那儿弄点鸡粪,或者谁家有羊粪。这可是好东西,但一定得让它彻底烂熟才能用,不然劲儿太大,烧菜!我一般是单独堆沤大半年,或者混在堆肥桶里一起发酵。
具体咋弄?也不复杂。
我就一层湿料(菜叶果皮啥的),铺上一层干料(干叶子碎纸板),像做三明治一样。太干就稍微洒点水,保持湿润,但不能水汪汪的。盖子别盖太死,留点缝透气。隔段时间,我就用个棍子或者小铲子把它翻腾一下,让里外都能接触到空气,这样烂得快,味道也小。
这个过程得有点耐心,快的话几个月,慢的话大半年,就能看到原来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变成黑褐色、闻起来有泥土味的松散“土”。这就是我自制的宝贝肥料。
还有些零碎的“加餐”
除这种大堆肥,平时有些东西我也会单独处理下当“快手肥”。比如淘米水,放个几天稍微发酵下,兑水浇菜。还有黄豆泡水煮烂,连水带豆子沤上一阵子,那水兑稀浇叶子菜,长得绿油油的。香蕉皮直接埋花盆边上,或者泡水几天用,听说补钾肥,对结果有好处。
用起来效果咋样?
自从用自己做的这些肥料,感觉地里的土明显松快多,不像以前那么板结。蚯蚓也多起来,这是好事儿,说明土活。种出来的菜,吃着口感也觉得更对味儿,心里踏实。
最关键的是,这基本没花啥钱,就是费点功夫,把平时不要的“垃圾”变成宝贝。看着自己种的菜长得壮实,心里那叫一个美。
自制肥料也不是说就完美无缺,有时候把握不好干湿比例,或者发酵时间不够,效果会打折扣。但这就是种菜的乐趣嘛边干边学,慢慢调整。自己动手做肥料,这实践我觉得挺值!
添加微信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