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唠唠我自个儿琢磨肥料比例这点事儿。以前,我种东西,老觉得买袋复合肥撒下去就完事儿,省心。包装上写着各种数字,啥氮磷钾多少多少,看着挺专业,心想这肯定错不。
可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有时候,那菜叶子长得贼绿贼大,就是不见结果;有时候,苗倒是长起来,可蔫唧的,杆儿细,风一吹都晃悠。我就纳闷,肥也没少给,咋回事?
瞎搞阶段:只看牌子不看料
我以为是肥料牌子不行,换好几种,贵的便宜的都试过。结果?还是老样子,没啥大起色。白瞎我不少功夫和钱。那段时间真是有点灰心,觉得种地这活儿,学问还真不少。
开始琢磨:这肥里头有门道
后来跟村里几个老把式聊天,听他们说起不同时候用肥不一样。我才开始留心这事儿。我就琢磨,这复合肥,氮磷钾都掺一块儿,可能不同时候,我种的东西需要的“口味”不一样。
你想:
- 小苗刚栽下去,根还没扎稳,它是不是得多要点能帮着扎根的东西?
- 等到要开花结果,光长叶子有啥用,肯定得来点催花催果的料?
- 要是叶子黄唧,那指定是缺管叶子长绿的那种成分。
这么一想,好像有点道理。复合肥虽然方便,但它那个比例是定死的,可能满足不我这菜各个阶段的特殊需求。
自己动手配:效果看得见
想明白,我就开始动手。不再死盯着一种复合肥,我去农资店转悠,看看有没有单种元素的肥料,或者氮磷钾比例特别突出的那种。比如,找找那种氮含量特别高的,磷含量高的,钾含量高的。
买回来以后,我就开始自己尝试着配。也不是瞎配,就根据我观察到的情况来:
- 育苗期或者刚移栽那会儿,我就少用点氮肥,多掺点促进根系生长的磷肥(大概是这个意思,具体是啥肥当时我也叫不准,就认那个功效)。
- 等苗长壮实,需要长枝叶,我就适当增加点氮肥的比例。
- 快到开花结果期,就得控制氮肥,别让它光长个子不干活,这时候就多加点磷钾肥,催着它开花结果。
重点是是观察! 天天去地里看,看叶子颜色,看长势,看有没有要开花的迹象。感觉缺啥,下次浇水的时候就稍微调整一下肥料的配比。比如叶子有点发黄,可能就是氮不够,下次就稍微多加点管叶子的肥。
这么搞一段时间,你别说,效果真出来。菜长得比以前壮实多,该开花的时候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病虫害也少点。虽然麻烦点儿,每次施肥前得自己捣鼓一阵子,算算比例,兑来兑去的,但看着那收成,心里踏实!
这肥料比例,真不是包装袋上写个数字就完事儿的。还得结合自己种的东西,看它在哪个阶段,需要然后灵活调整。这都是我自个儿一步步试出来的,不一定科学,但确实管用。分享给大伙儿,也算是我的一点实践记录。
添加微信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