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折腾的“肥料邓祖科”的事儿,这名字听着挺唬人,就是我自个儿瞎琢磨出来的一套堆肥方法,效果还真不错!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闲不住,在老家承包几亩地,种点小菜啥的。之前一直用的是化肥,是省事儿,但总觉得种出来的东西少点儿原味儿,而且土地也越来越板结。就寻思着能不能自己弄点儿有机肥,改良改良土壤。
一开始我就是简单地把菜叶子、果皮啥的埋到地里,想着沤一沤就能成肥。结果,不是招虫子,就是沤不透,味道也难闻,简直就是灾难现场。后来我就开始上网查资料,看不少关于堆肥的帖子,什么高温堆肥、低温堆肥,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就琢磨着,能不能结合一下,搞个适合我自己的方法。我先找个大塑料桶,底部钻几个孔,透气排水。然后就开始收集各种材料:菜叶、果皮、烂菜、杂草,甚至还有淘米水、洗菜水。对,还弄些鸡粪,这可是好东西,肥力足!
收集材料的时候,我就注意分层,先铺一层比较粗的材料,比如玉米秸秆、树枝啥的,增加透气性。然后一层绿色的材料,比如菜叶、杂草,再一层棕色的材料,比如干树叶、锯末。每铺一层,我就稍微喷点水,保持湿润。
最关键的一步来,我把之前沤不透的那些半成品也掺进去,然后加点儿红糖,这玩意儿能加速发酵。我就用塑料布把桶口盖严实,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接下来就是等待。我每天都去翻动一下,观察湿度和温度。温度太高就稍微打开塑料布透透气,太干就喷点水。大概过两三个星期,我发现桶里的东西开始变黑变烂,而且也没有之前那么难闻的味道,反而有点儿土腥味儿。
这说明堆肥成功!我把这些堆好的肥挖出来,掺到土里,种上蔬菜。你猜怎么着?长势那叫一个叶子绿油油的,个头也大,吃起来也比之前用化肥种的更甜更好吃。
这“肥料邓祖科”的关键就是材料要多样化,分层堆放,保持湿度和温度,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虽然过程有点儿麻烦,但看到蔬菜长得这么心里别提多高兴!而且自己堆的肥,用着也放心。以后,我就打算一直用这种方法,让我的菜园子越来越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