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茶叶还是菌草
闽宁对口扶贫项目是菌草。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这一技术问世至今已推广至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合作紧扣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发展目标,为促进当地发展和人民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
闽宁村属于银川市永宁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闽宁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山海情陈金山原型陈德启是谁?
《山海情》原型人物你知道多少?他们的故事远比剧里震撼人心
一嘴沙子、一脸尘土、一口方言,最近一部看起来“土得掉渣”的电视剧展现了惊人的“吸粉力”,豆瓣评分从9.1分一路上涨至9.4分,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
这就是《山海情》。
相比其他同类作品,《山海情》少了些脸谱化的人物,悬浮感的剧情,多了些“毛边感”和“颗粒感”,这部别具一格的主旋律影视作品“破壁”背后,让我们看到了当下政策红利中蓬勃发展的扶贫剧创作背后所传达的信念感,及其背负的时代使命。
作为一部扶贫主题剧,它似乎没什么热搜潜质,却三番五次上了热搜,还让看过的人直呼真香:“我被西北方言疯狂洗脑!”“整天为扶贫操碎了心!”“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因为扶贫剧热泪盈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史称“苦瘠甲天下”,被联合国专家评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山海情》中的“山”代指宁夏的闽宁镇,而“海”则是沿海的福建省。“情”是二者相距2000公里,历时20年的对口帮扶情。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克服万难把“干沙滩”建成“金沙滩”,从而脱贫致富。这便是《山海情》的主体故事。
比起电视剧中对西海固人民贫苦生活的真实还原,这部剧之所以让人看了交口称赞是因为带着涌泉村老百姓一步步朝着希望前进的马得福、白校长、陈金山、吴月娟、凌教授……在现实中都有对应的原型人物。
林月婵是当时福建省扶贫办主任,就是《山海情》中姚晨饰演的吴月娟的原型人物。
如今已76岁的林月婵回忆:1997年3月,林月婵第一次来到宁夏。当时,闽宁两省区既没有直达火车,也不通航班,她坐着汽车,颠簸了三天才到。图片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她还是被眼前的一切吓着了。“甚至站在这片土地上,你都难以相信,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林月婵说,当地的贫困极大地震撼着她的内心。
到农户家,发现他们连碗筷都没有,在灶台上挖几个窟窿,小孩子就站在旁边吃饭,没想到宁夏这么穷啊。
实地考察以后,她带来了组织制定的福建帮扶宁夏计划第一步,在宁夏建立全新示范村:闽宁村。此后,闽宁村发展为闽宁镇,成为闽宁友谊的见证。
在《山海情》中,大学教授凌一农是帮助闽宁村发展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的福建专家。为了帮助当地菇农致富,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而这个人物的原型,不是“凌教授”,而是“林教授”,他就是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他也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
他曾经为了扶贫放弃千倍年薪(林占熺在广州的专利会,拒绝了美国农场主8000美元一个月的工资,这个工资是他当时工资的1000倍,林占熺为了千千万万的贫困的农户,放弃了这个机会)。
现实中他每天坚持工作14—15个小时,1989年他在尤溪县推广技术期间发生车祸,摔断了两根肋骨,但他只住了4天院就匆匆出院,又开始走村串户传授菌草栽培技术。1997年,国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至2007年,宁夏共有1.75万户百姓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
林教授先后在福建、宁夏等13个省区的120个县(区)指导菌草技术扶贫工作,并积极承担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斐济、卢旺达、圭亚那、柬埔寨等项目,拿到过无数的国内奖项,2006年8月获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称号。
剧中,凌教授还有一个徒弟小黄。现实中,第一批进入宁夏进行帮扶,福建菌草扶贫工作队的队长名叫黄国勇,他默默支宁二十年,自己笑称,已经是半个宁夏人了。
剧中,有一个在别人口中的葡萄酒酒庄老板,2004年,就跟政府签下了合同,要种葡萄园。
现实中,这个酒庄老板名叫陈德启,他生在福建晋江,1982年到泰国打拼、创业,90年代初回国投资,和剧中不同的是,他跟就永宁县签合同的时间是2007年,并且,谈下这十万亩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地,只花了15分钟。
据说,为了改造生态,陈德启先种了500万棵树,慢慢地让荒滩变成了绿洲,如今,有3000人在陈德启的葡萄园里工作。
“陈金山”的原型是一位清华博士
剧中的陈金山,是从福建来宁夏挂职的副县长。
他刚到宁夏时的反应,跟很多福建援宁干部一样:“来到宁夏的第一感受就是干燥,这里的气候比想象中的还要恶劣,早晨睡醒经常发现自己在流鼻血。”
福建省挂职隆德县副县长的樊学双算得上是剧中陈金山的原型。樊双学出生在河南贫困的农村。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却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成为福建省的一名援助宁夏的工作队员,到宁夏隆德县挂职扶贫。
樊双学来到的隆德县和电视剧有点出入,这时候很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女和残疾人士。而他们的特点是平时时间很多,但是就是出不了远门。针对这种情况,樊双学便第一个闽宁在前庄村在里家门口建设人造花扶贫车间。
“我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有网友发弹幕评论《山海情》说:“我所有的眼泪,都给了白校长!”
白校长的原型人物张玉滚。这位原型校长,面对的不是戈壁沙尘,他所任教了一辈子的学校是位于河南豫西伏牛山深处,环境闭塞,海拔1600多米,从黑虎庙村到镇上,要走6个小时的山路。
他放弃了毕业后可以去城里当老师的机会,一个人当校长、教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等,走30公里山路运教具教材,自掏腰包给学生交学费……身兼数职的生活他坚持了20年。
20年间,数百位孩子有书可读,20多个孩子走出大山读上大学。他被称作“托起大山希望的筑梦人”
闽南对口扶贫项目什么技术
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东部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指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闽南对口扶贫项目简介
1996年,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央开展东西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决定全面开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如今,闽宁村已成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500元增加到14961元,这个当初“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
帮扶离不开产业,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发明的用菌草种植菇类的实用技术,被列为最早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之一。上世纪90年代,林占熺带着菌草技术到宁夏,驻村帮助农民种菇增收。20多年前,刚从山大沟深的宁夏西海固搬迁到这里的村民们,既没见过菌草,也没见过双孢菇,顾虑重重。此时,敢想敢干的刘昌富带头在自家院子里盖起菇棚。
小菌草 大能量—致敬共产党员菌草专家林占熺
《光明日报》“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刊登《我愿做一株小小的菌草》,描述了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40多年专攻菌草研究,实现我国菌草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小小菌草发挥了保护生态环境、科技扶贫与技术援外三大重要作用,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党员将青春与热情奉献给了国家菌草事业,以身体力行体现了他的“小菌草 大能量”。
小菌草,信念的大能量。“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是老党员林占熺始终坚持的科研信念,带着这个信念,他产生了“锯一车树回来种香菇,值不值得”的疑问,也意识到“菌林矛盾”和随之产生的生态问题,于是,“以草代木”的想法产生,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克服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等困难,废寝忘食、刻苦攻关,历经几年的努力,菌草技术面世。因为这个信念,从此改变了砍下林木做成菌棒培养菌类的历史,开启了草本植物也能用作培养基种出食用菌之路。做工作,干事业,没有信念是难以克服困难的,我们普通共产党员,要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出工作对人民对社会对党的事业意义和价值所在,形成我们心中的信念,做到做事不迷茫有方向。
小菌草,责任的大能量。林占熺说:“我自己是穷苦农民的孩子,深知农民的艰辛。作为党培养的农科学者、共产党员,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应该用自己的新技术去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他的菌草技术蕴含巨大商机,但他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把菌草技术投入到了基层扶贫攻坚。出了车祸,断了两根肋骨,心系扶贫工作,他只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带伤出现在工作现场。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主动带着六箱菌草,到宁夏十几个县建立菌草产业扶贫示范生产基地。当地冬天滴水成冰,昼夜温差大,因为担心影响食用菌生长,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废弃的窑洞栽培食用菌。他和工作队员常常住在菇棚里,夜间起来检查菇房的温度变化。正是这责任,让他有了小草般的生命力,能够带伤忍痛工作;正是这责任,让他有了小草般的适应力,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计较,和村民打成一片,跟队员住在菇棚。我们在平常的琐碎工作中,责任是底线,我们才能做到不计较有担当。
小菌草,志向的大能量。在林占熺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地球仪,上面标着许多红五星。“有红五星的地方,就是我们菌草技术推广到的国家和地区,现在总共106个。”林占熺说。让菌草遍布全球,造福全人类,是林占熺的志向,而在国内,在宁夏、新疆、陕西、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等地都有林占熺的菌草示范推广基地,菌草产业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如今,菌草技术已传播推广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0多个县,小小菌草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屏障、科技扶贫的种子和技术援外的桥梁,而林占熺就是这屏障的构筑手、种子的播种人、桥梁的搭建者,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菌草可能只在研究所,正因这志向的能量,菌草走出了福建、走出了基地、走出了国门。
小菌草,传承的大能量。“只要还活着,就要做下去。”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实践“前线”的林占熺笑言自己是“80后”。他说:“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为人民奋斗一辈子。”“党的事业要继往开来,菌草事业也要一代代传下去。”他作为一个老专家,不顾高龄,依然心存高远,想的全是祖国的事业,菌草事业,而不在技术一线的我们,不一定能传承林老的菌草事业,却可以传承他的精神、他的信念、他的责任、他的志向,在平凡的岗位中立足实际、扎根基层、服务人民、造福社会,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能量。
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原型人物
电视剧《山海情》已经收官,豆瓣评分高达9.4,可谓又是一部国剧之光。《山海情》之所以获得这么大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优秀的制作团队,还离不开剧中演员用心诠释的每一个角色。这每一个角色,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原型的。
一、马得福原型谢兴昌
《山海情》中,马德福原型是福宁村原村支书谢兴昌,戏里马德福遇到的困难,他一样没少,在更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一步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闽宁村建村后,谢兴昌担任第一任村支书。剧中住地窝子、参加闽宁村的奠基仪式、盖菇棚、种蘑菇等剧情都是谢兴昌的真实经历。
二、凌一农原型林占熺
《山海情》中,最牵动人心的就是凌一农认为“谷贱伤农”阻止客商低价收蘑菇,自掏腰包垫付蘑菇差价的情节。其实,现实中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就是这么做的。
1997年,林占熺的菌草技术被国家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他攻克了种种技术难关,手把手指导当地老百姓种植。10年时间,当地1.75万户百姓参与种植菌草,每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直到现在77岁的林教授还在往返闽宁两地,从事他的菌草研究,而且已经把他的菌草种到了世界各地,连非洲的总统都来请教他种植技术。
三、张树成原型李双成
剧中张树成书记发生车祸去世,实实地给我们观众的心上挠了一把。不是编剧的有意为之,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2004年12月10日,李双成在工作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以身殉职。
2004年,闽宁镇的工作遇到重大问题,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欠债高达800多万,百姓围攻镇、县两级政府,51岁身患肾囊肿的李双成,临危请命兼任永宁县闽宁镇党委书记。2004年5月29日,三级扬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同年11月,由于他在闽宁镇的突出表现,他被提拔到银川市任扶贫办主任,就在这最后的短短一个月,他还跑遍了银川市的10个吊庄,拿出了10个吊庄的普初计划、扶贫计划。
2005年2月27日,宁夏自治区党委作出《关于追授李双成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并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在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深入开展向李双成学习的活动。
四、吴月娟原型林月婵
姚晨饰演的福建援宁干部吴月娟,进行坡改梯增加耕种面积、给村民找免息贷款、安排劳务输出、帮凌教授解决飞机运费问题等等,其实这些都是,2015年被评为“感动宁夏十大人物”的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林月婵的所作所为。
每一批援宁挂职干部都是林月婵亲自送去、再亲自接回;每一次往返时,她还要带上一些家乡土特产品,顺路去慰问挂职干部。
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福建援宁的每一个项目里,都有着林月婵的心血和关注。只要碰到难题,不管宁夏还是福建,干部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先给林月婵打电话求援。所以至今,林月婵手机中储存的号码,最多的就是宁夏的。
五、陈金山原型樊学双
陈金山的原型是福建省挂职隆德县副县长樊学双。因为宁夏气候干燥,樊学双刚到这里时的反应,跟很多福建援宁干部一样,早晨睡醒经常发现自己在流鼻血。这一细节,剧中原封不动地还原了。
樊学双援宁两年争取资金7000多万,实施项目50多个,减贫带贫近3000户,助10个重点贫困村脱贫。解决好饮水问题,让4.5万群众喝上 健康 水。建村级车间11个,帮60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争取捐款1800万,为闽宁协作22年来最多。
《山海情》中的大有叔、水花、尕娃、麦苗,都是闽宁镇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也是闽宁人自己的故事。正是因为故事足够真实,人物足够贴近现实,《山海情》才成为难得的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剧集,再加上演员过硬的演技,不喊口号不说教,而是让观众直接沉浸在剧情中,带领观众一起去经历扶贫的艰辛和伟大,而现实中的扶贫过程,比电视剧更加艰苦。
山海情支教老师原型是谁?
山海情支教老师原型是厦大志愿者。从1999年起,剧中“郭闽航”老师的故事一直在上演:20多年间,支教队员走遍了宁夏多地。支教地没公路,有人手脚并用跨越山峁去家访;有人因病住院,却提前出院继续上课;他们还募集助学金资助学生、捐建小学,帮孩子们圆梦。
据厦大介绍,22年来,厦大研究生支教团募集“一帮一”助学金1070余万元,累计资助近2万名家庭贫困学生,帮助超过5000名孩子留住求学梦想;救助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发起捐建1所希望小学——海原县九彩乡希望小学;捐建1个带有标准塑胶跑道的“上弦月”运动场。
扩展资料
延伸阅读——《山海情》凌教授的原型:
在《山海情》中,大学教授凌一农是帮助闽宁村发展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的福建专家。为了帮助当地菇农致富,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担心价低伤农,自掏腰包垫了几万块补利润差价,遭到不良客商威胁被打折两根肋骨。等他完成任务准备离开时,全剧最让人泪崩的场面出现了,所有村民都带着自己的心意,前来欢送他。
这个人物的原型,不是“凌教授”,而是林教授,他就是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他也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在1986年发明了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菌草是一种神奇的草,它不仅可以打碎做培养基,代替树木种植各种食用菌,而且根系发达,可以用来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而当时宁夏荒芜的戈壁滩连雨水都存不住,更别说庄稼。菌草成了扶贫的最优选择。1997年,国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54岁的林占熺到了当地已经是晚上10点,他连饭也没顾上吃,马上就打着手电进老百姓的窑洞考察菌草的种植条件。
他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让当地百姓都学会种植技术,还签订了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的“三包”合同,带着菇样天南海北跑市场,把宁夏的蘑菇推销到世界各地。
到2007年,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至今,当地还流行一首歌谣:“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资讯-他们是山海情支教老师原型,值得被更多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