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行业形势严峻 创新发展时不我待
2014年氮肥行业运行总的特点是:运行困难,企业亏损严重。产能未现增长,退出产能速度加快。开工率低位运行,产量同比下降。氮肥价格下跌至近十年最低点,出口量创 历史 新高。
由于氮肥市场极度低迷,企业大面积亏损,行业经济运行极其困难。2014年1-12月氮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616.7亿元,同比下降6.2%;利润总额为负56.6亿元,同比增长-195.6%,也就是说行业亏损56.6亿元。可2013年同期行业盈利59.2亿元。反差很大。
2014年氮肥行业共有企业331个,其中亏损企业156个,同比增长23个;亏损企业亏损额129.6亿元,同比增长106.7%。行业亏损面达到47.1%。
2014年,我国产能退出的速度加快,全年退出总产能达500万吨。2014年我国尿素新增产能和退出产能基本持平,尿素产能零增长,仍保持在8070万吨左右。
2014年氮肥产量情况不理想,受低迷市场影响,2014年氮肥企业开工率一直在低位运行,导致氮肥产量下降,这也是近些年氮肥产量首次出现下降。 全年累计生产合成氨6090.6万吨,同比下降1.7%;生产氮肥4518.8万吨,同比下降1.5%;生产尿素(折氮100%)3059.4万吨,折合实物量6607万吨,同比减少100万吨,下降1.5%。
2014年,6月底以来,尿素企业开工率降至70%以下,远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2014年12月,尿素企业开工率下降至全年最低点,约为62.8%,其中以煤为原料的开工率为73.5%,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38.3%。2015年1月初,随着部分气头装置恢复开车,尿素开工率小幅回升。据2015年1月28日调查,全国尿素生产企业日产量约为16.94万吨,开工率约为65.97%;其中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75.04%;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44.15%。
2014年我国氮肥总消费量预计为3950万吨,尿素总消费量为5880万吨。
农业74.2%,人造板15.3%,三聚氰胺4.7%,火电脱硝4.2%,其他1.2%。
2014年累计出口氮肥885.9万吨(纯N),同比增长58.9%。其中出口尿素1361.6万吨(实物量,下同),增幅64.7%,创 历史 新高;出口硫酸铵415.8万吨,同比增42.5%;出口硝酸铵42.6万吨,同比下降10.0%;出口氯化铵56.1万吨,同比增长40.9%。
2014年我国氮肥减产,出口量增多,导致供应量大幅减少。就尿素而言:
2014年尿素产量同比减少100万吨,出口量增加535万吨,全年供应量同比减少636万吨。而消费量同比增加150万吨。全年尿素供需有些失衡,需要消耗部分2013年结转量。
2014年国内氮肥价格走下坡路,全国尿素平均出厂价1558元/吨,同比下降290元/吨。2014年氯化铵市场也极度低迷,全年平均出厂价仅335元/吨,同比下降275元/吨。
中国氮肥协会在总结氮肥形势时指出,氮肥行业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生产企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一些大型生产企业销售理念和销售模式缺乏创新,过度依赖流通企业,不能有效适应农业需求结构的改变以及流通环节不畅的市场的变化,在市场低迷面前,只能靠降价促销。二是流通环节采购积极性不高。近几年,市场的固有规律被打破,流通企业对未来市场难于预判,经营氮肥积极性严重受挫,流通企业不敢也不愿经营尿素,流通环节蓄水池作用明显减弱。三是出口环节有问题。中国出口量占到世界尿素贸易总量的20%以上,但是却成为全球价格洼地。作为最大尿素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尤其是印度在尿素进口招标方式上存在不合理性,导致我国尿素出口较为被动和不公平。国内的大型生产、流通企业没有发挥好出口的主体作用,对价格掌控能力不强,导致出口价格较低。出口产品质量也存在问题。2015年1月1日起,尿素开始执行全年统一的出口关税,出口成为“常态化”,解决了尿素常年生产,季节性使用的矛盾,可能有所好转。最后的问题是行业面临结构调整关键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面对新常态,我国氮肥行业也需要实现新发展。但是氮肥产业作为传统产业面临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今后怎么转型、怎么发展将成为行业面临的问题。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今年7月中旬于内蒙鄂尔多斯市召开的2015中国氮肥、甲醇技术大会上发出警示,当前我国氮肥、甲醇行业面临四个难题。其一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投资过热。“十二五”期间,我国氮肥和甲醇产能年均增长率达5%和14%,当前氮肥和甲醇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6%和66%。其二是产品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氮肥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农业需求的新变化,导致高效专用肥料开发滞后,肥料利用率降低。甲醇消费面临传统下游产品大多过剩、新兴下游产品应用开发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的局面。其三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尿素生产、大型压缩机、氨冷冰机、空分等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还有不少差距,一些大型关键装备依然依靠国外。其四是运行成本逐年上升。“十二五”以来,氮肥生产用的天然气价、电价、氮肥运价相比2010年分别上涨了104%、32%、107%,企业运行十分艰难。
在我撰写这一篇稿子时,已届7月底,2015年已过去一半多了。今年的化肥形势比起去年好不了多少。如晋煤煤化工在全国是最好的板块之一。今年上半年,使出十八般武艺,什麽发挥煤化联动优势,深入挖潜增效,全方位苦练内功,开展降本增效活动,通过创新供电模式,加强余热利用措施等等,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这麽大的版块,只盈利9600万元。可见,广大的“第三世界”日子不好过。
工信部在研讨化肥形势时指出,1 6月,氮肥产量为2432.1万吨(折纯氮),同比增长3.7%。其中尿素产量1679.8万吨,增长6.1%。化肥行业整体运行是平稳的,产量和出口量有所提升,行业效益也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电价和运输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行业运行成本不断增加。这最要命的恰恰就是这个电价。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2015年748号通知,《关于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的通知》第四条明确指出:“逐步取消化肥电价优惠,化肥生产用电执行相同用电类别的工商业用电价格;优惠价差较大的地方,分两步到位,2016年4月20日起全部取消电价优惠。” 这一通知对化肥行业是晴天霹雳,一石激起千层浪。业内人士马上就叫嚷了:电价优惠没有,化肥企业怎么活?
阳煤丰喜集团就说,从4月20日开始,电价上涨0.1元/千瓦时,公司每个月就要多支出1300万元电费。这给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压力,为我们今年走出困局,增加了难度。
河北正元集团有同样的感受:河北省从4月20日电价上调0.0977元/千瓦时,以2014年电耗为例,正元集团平均每月增加1116.83万元,相当于本厂职工基本工资总额。成本上涨的幅度之大,着实令人吃惊!
山东阳煤平原化工有限公司十分焦虑地说,化肥用电价上涨,直接导致我们与大氮肥企业的吨产品生产成本差距又增加了100元。2016年4月20日取消全部电价优惠后,电价还要再涨0.1元/千瓦时,企业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晋煤集团煤化工指出,此次电价调整,致使公司合成氨、尿素、甲醇成本增加65 75元/吨。以晋煤的生产规模来讲,预计每年将增加生产成本13.84亿元,这给煤化工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果明年4月20日起取消优惠电价,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还会使合成氨、尿素、甲醇生产成本增加200元左右,对以固定床为气头的企业来说更是一次生死考验。
取消优惠电价影响最大的是占化肥企业数量70%以上的中小企业。待到明年4月20日完全取消优惠价格,就全国而言,一千瓦时电平均相差0.27元,如按现在电价0.7元/千瓦时计算,明年电价就要上涨38.57%,对于化肥企业而言很难承受。与以烟煤(包括褐煤)为原料的大化肥装置(年产30万吨合成氨及以上),吨氨耗电量仅为中小型化肥企业的1/5 1/4的相比,成本劣势更明显。
紧接着,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5年07月29日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化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品结构与农化服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硫、钾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我们化肥行业“十三五”转型发展的线路图,明确了产能总量、原料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节能环保提升四大目标,以及化解过剩产能等八项重点措施。
氮肥总量调控目标为,到2020年,氮肥产能要控制在6060万吨,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原料结构调整方面,要求到2020年采用非无烟煤的合成氨产品占比从目前的24%提升至40%左右;产品结构方面,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型肥料。力争到2020年,我国新型肥料的施肥用量占总体化肥使用量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10%提升到30%。氮肥、磷肥企业非肥料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0% 50%。在节能环保方面,要求到2020年,所有合成氨企业能源消耗水平达到《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要求。其中70%的企业达到新建企业准入值要求;合成氨吨氨排水、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磷铵污水排放达到相应国标要求(磷肥和钾肥的略)。
为确保路线图所规定目标的如期实现,《指导意见》提出八项重点措施。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原则上不再新建以天然气和无烟块煤为的原料合成氨装置…….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并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在加快提升 科技 创新能力方面,要集中力量突破先进煤气化技术,高效低压合成大型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与装备。要组建一批引导行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其他措施还包括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农化服务,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拓宽国际市场,以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
面对这个局面,对于企业来说,倒逼着你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求突破才能走出困境。山东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已步入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推进化肥工业创新驱动发展。即告别单纯依靠产能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阶段,步入了产业集约化、产品多元化、生产智能化、服务个性化发展的新里程。
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化肥企业应发掘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在巩固和扩大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推动我国化肥工业创新驱动发展。
明年化肥板块会炒作吗
明年化肥板块应该不会炒作,因为受疫情影响经济环境不好。换句话说,明年春耕生产正用肥时,肥料价格有可能会像今年一样大起大落,不仅让终端农户怨声载道
2021年有机肥将迎来大爆发期!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有机肥与化肥的关系此消彼长,化肥用量多了,有机肥的使用量就会降低。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化肥对有机肥的这种挤出效应持续了30年!
但是!近两年,在化肥零增长行动和土壤保护的大背景下,化肥行业单边突进的势头戛然而止。有机肥重出江湖!
对此,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何才文曾表示,实现化肥零增长已无悬念,未来的目标是要持续负增长。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有机肥行业人士却备受鼓舞。在此前由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有机肥分会于秦皇岛召开的有机无机肥料产业对接大会上,一些专家直呼:有机肥与化肥要平分天下。
目前,有机肥在整个农业肥料投入中占比在20%左右,如果提高到50%,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大略测算:按照这个目标,有机肥产业的年产值将达3600亿元。
图片
化肥效果下
降
一半
有机肥其实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肥料,数千年农耕文明,靠的主要就是农家肥这种有机肥料。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机肥与化肥大约各占50%,但化肥工业在此后的30年获得了飞速发展,至今已经占据了80%的肥料市场份额,可谓速度惊人。
化肥为养活快速膨胀的人口功不可没,但是,化肥包打天下的弊端也正日益显现。首当其冲的便是,高强度的掠夺性种植引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而化肥对于改善耕地质量并无有效的方法,不合理的施肥甚至会加剧耕地退化。数字显示,目前中国的中低产田占比达到65%,从根本上而言,没有健康的土壤,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因而,在化肥之外寻找替代产品便成为必然。
化肥大量投入,还引发了对有机肥的排挤,使得土壤有机质水平触及到警戒线。
有机质代表的是土壤肥力,与粮食产量正相关。由于有机肥投入过少、有机质下降,由此引发另一个新问题,就是化肥的报酬效应递减。数据显示,1975年,一公斤化肥可产出25公斤谷粒,到2008年,这个数字降低到8~9公斤。油料和棉花也是如此,一公斤化肥的产出量降幅达到50%左右。
换言之,短短30年,化肥对粮食生产的报酬效应较之前降低了一半之多。
有机肥发展的东风已经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化肥行业和农业的形势,都在助推有机肥这个产业在经过30年的下滑和低迷之后,如今又将走上前台。从化肥零增长到土十条出台,以及在化肥复征增值税而有机肥依然免税的政策鼓励下,有机肥似乎迎来了难得的宠幸。
事实上,有机肥产业从数量上看规模并不小。根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有机肥分会的数据,目前全国有机肥企业共有约2283家,商品有机肥947万吨,其中精制有机肥318万吨、生物有机肥151万吨、有机无机复合肥422万吨。在这个枯燥的数字背后,其实反映了有机肥行业小而散的现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能够像大化肥一样做大的企业寥寥无几。
有机肥产业落后,是短板、也是潜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有机肥原料的有机废弃物在中国来源极为广泛,这是未来数十年有机肥产业崛起的物质基础,而2017年以来,国家对于有机肥原料:包括秸秆化,畜禽粪化,等制作有机肥的项目支持补贴力度空前,有机肥发展的政策和东风已经来了。
2021年有机肥迎来大爆发期!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2021年要持续推动化肥农药负增长,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应用范围,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坚持并确保农业绿色发展!2021目标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望各地政府积极参与落实!
新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曾说,
一号文件特别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导,
要让更多农产品将贴上有机绿色标签。
这是新世纪第14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图片
纵观全球发达农业国家,大幅提高有机肥的使用比重是普遍现象,绝大多数都超过了一半这个分水岭。数据显示:欧美国家肥料结构中,有机肥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美国,有机肥料占比46%;英国占57%;德国占60%;法国占37%;澳大利亚占55%;加拿大占60%;韩国占48%;日本更是达到非常高的76%。
由此进一步推断,如果中国肥料当中有机肥与化肥各占一半的比例,也就意味着有机肥的实物量要达到6亿吨,以每吨产值600元来计算,那么整个产业的年产值将高达3600亿元。这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肥料行业新的发展空间。
有机肥的逆势扩张,将从根本上改变肥料产业结构,并有望掀起新一轮产品创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