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在家琢磨发酵肥料这点事儿。咱自个儿种菜,图的就是个新鲜、放心,那肥料肯定不能马虎。外面买的肥,种类是多,但用起来总觉得心里没底,而且这两年价格也上去,有点划不来。我琢磨着,家里每天产生的那些厨余垃圾,像菜叶子、果皮啥的,扔也是扔,还不如利用起来,自己动手搞点肥料,既省钱又环保,关键是肥效还真不赖。
我的准备工作
这事儿不难,我就是这么干的:
- 找个家伙事儿:我先是找个大点的塑料桶,得带盖子的那种,以前装涂料或者买东西送的那种就行,洗干净备用。不能用金属的,怕腐蚀。
- 攒材料:这是关键。平时厨房里削下来的蔬菜皮、烂菜叶、水果核、果皮(像香蕉皮、苹果皮特别好),还有喝剩下的豆浆渣、咖啡渣啥的,我都攒起来。院子里清理的嫩草、不带病的落叶有时候也掺点进去。注意:油腻的熟食、肉类骨头啥的我一般不放,怕发臭招虫。
- 找点引子:为让它发酵得快点好点,我会掺点东西进去。有时候是弄点园土,有时候是加点红糖水(大概一斤红糖兑十斤水那样),或者直接用上次发酵好的肥液或者残渣当“酵母”。
开始动手折腾
材料攒得差不多,就开始正式操作:
第一步,处理材料。我先把收集到的那些菜叶果皮啥的,用剪刀或者菜刀给它切碎点,弄得越碎,后面发酵分解得越快。
第二步,装桶。把切碎的料一层一层往桶里放,可以一层厨余料,撒一层园土或者喷点红糖水。不用压得太实,松散点好透气。也别装太满,大概装个七八分满就行,得给发酵留点空间。
第三步,加水。往桶里加水,水量大概就是让所有材料都湿润就行,但底下别积太多水。我一般就是加到感觉材料都沾上水就停。
第四步,盖盖子。把桶盖盖上,但千万别拧死!这点很重要。得稍微留点缝,或者在盖子上钻几个小孔,让发酵产生的气体能跑出来,不然桶可能会胀气,甚至炸开,那就麻烦。我有时候就是把盖子虚掩着放上去。
第五步,放一边等。把弄好的桶搬到角落里,比如阳台角落、院子旮旯,别碍事、不被太阳直晒的地方。然后就是耐心等待。
发酵过程和判断
这个等待时间可长可短,夏天温度高,个把月可能就好。冬天冷,就得两三个月甚至更久。
中间,隔个一两周,我会戴上手套,用根棍子稍微搅拌一下,让它上下均匀点,透透气。刚开始可能会有点酸味,这是正常的发酵味。如果发出那种特别难闻的腐臭味,那可能是水加多或者混不该放的东西,得检查调整下。
怎么判断好没?
- 看颜色:里面的固体物变得黑乎乎、烂糟糟的,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 闻气味:没有刺鼻的臭味,变成一种类似泥土的腥味或者有点酸甜的发酵味,那基本上就成。
- 看状态:桶底会渗出很多深褐色的液体,这就是精华肥水。
怎么用这宝贝
发酵好的肥料,我一般分两种用:
一种是肥液。把桶底那些黑褐色的液体舀出来,这可是好东西,营养足得很。但是一定得兑水稀释!我一般是按照1份肥液兑10到20份水的比例来稀释,不然太浓容易烧坏菜根。稀释好之后,直接浇在菜的根部周围土壤上,别直接浇叶子上。大概十天半个月浇一次,看菜的长势。
另一种是残渣。桶里剩下的那些固体残渣,也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直接埋在菜地里当底肥用,或者掺在土里改良土壤。埋的时候注意离根远一点,让它在土里再慢慢分解一下。
实践下来的感受
自从我开始自己弄这个发酵肥,感觉种菜的效果确实不一样。是菜长得壮,叶子绿油油的,看着就精神。是感觉土壤好像也变松软点,没以前那么板结。最重要的是,这是我自己用厨余垃圾做的,心里踏实,吃着放心,还顺便处理垃圾,一举多得。
虽然过程需要点耐心,偶尔还得忍受点味道,但看着自己辛苦种出来的菜,用着自己亲手做的肥料长得那么那点麻烦也就不算啥。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省钱,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和实践。推荐大家有条件的也可以试试看,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