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最近捣鼓的低温造粒肥料,这玩意儿,一开始我也不懂,就是觉得现在的化肥用起来总感觉差点意思,想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搞点更给力的。
先说说我怎么入坑的。就是去年收成不太老想着是不是肥料的事儿。然后就在网上各种查资料,什么高温造粒、氨化造粒,看得我头都大。后来偶然看到个帖子,说低温造粒能更好地保留原料里的活性成分,肥效更持久,一下子就来兴趣。
说干就干!我先是小范围的做下功课,摸清大概的流程。低温造粒嘛关键就在于“低温”俩字。传统的造粒方法温度太高,容易把一些对植物有益的东西给破坏掉。低温造粒就好多,能够更完整地保留这些好东西。
第一步:选料。 这可是个技术活。我选些氮磷钾含量比较均衡的原料,还加点腐植酸和海藻提取物,这俩据说能改良土壤,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比例什么的,都是自己一点点摸索的,网上那些配方,我总觉得不太靠谱,还是得结合自己地里的情况来。
第二步:混合。 把选好的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均匀,这步很重要,要不然造出来的颗粒肥效果就不均匀。我用的是个老式的搅拌机,功率不大,但是胜在皮实耐用。搅拌的时候要注意,别一次性倒太多,容易搅拌不均匀,最好分批次慢慢加。
第三步:造粒。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我一开始用的是个简易的滚筒造粒机,效果不太颗粒大小不均匀,而且容易结块。后来咬咬牙,淘个二手的圆盘造粒机,这玩意儿就好多,造出来的颗粒大小均匀,而且不容易结块。造粒的时候要注意控制水分,太干不容易成型,太湿容易粘连,这都需要经验积累。
第四步:干燥。 造好的颗粒肥含水量比较高,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否则容易发霉变质。我用的是个简易的烘干房,温度控制在40度左右,慢慢烘干。这步也挺关键的,温度太高容易把颗粒烧焦,温度太低干燥时间太长,容易滋生细菌。
第五步:筛分。 干燥好的颗粒肥大小不一,需要进行筛分处理,把不合格的颗粒筛掉。我用的是个简易的振动筛,效率还行。筛分的时候要注意调整筛网的孔径,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第六步:包装。 筛分好的颗粒肥就可以进行包装。我用的是个简易的封口机,把颗粒肥装进袋子里,然后封口。包装的时候要注意防潮,最好在袋子里放点干燥剂。
整个过程下来,真是累得够呛,但是看到自己亲手造出来的颗粒肥,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效果怎么样,还得等实际使用之后才能知道。不过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肯定能做出好肥料。
对,我还总结几点经验教训:
- 选料一定要慎重,要选择质量好的原料。
- 混合一定要均匀,要不然肥效不均匀。
- 造粒一定要控制好水分,太干太湿都不行。
- 干燥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太高太低都不行。
- 筛分一定要认真,要筛掉不合格的颗粒。
低温造粒肥料是个技术活,需要耐心和经验。如果你也想尝试一下,不妨先从小规模开始,慢慢摸索,相信你也能做出好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