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肥料,以前我也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家说啥好咱就用每年开春,不去农资店扛几袋复合肥、尿素回来,心里头就不踏实。总觉得不多撒点,那地里的庄稼就长不跟不上别人家。
可年复一年这么干下来,我发现有点不对劲儿。
地好像越来越“馋”,胃口越来越大,肥料撒少,那苗子就是黄蔫蔫的,没精神。而且那土,晴天硬得像石头,锄头刨下去都费劲;一下雨,又黏得不行,走一脚带一腿泥。地里的蚯蚓也瞧着少,以前一翻地,能看见不少。
我就琢磨,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化肥是快,见效也明显,可它好像只管喂饱庄稼,没管这地是死是活。老话说“土能生金”,这地要是给喂“死”,以后还指望它长
我的“土”办法实践
后来我就开始瞎琢磨,看人家老辈儿种地,也没见天天使唤这些花花绿绿的袋子。他们那时候,靠的是不就是农家肥,草木灰,还有就是让地歇歇气儿嘛
我就动心思,也想搞点“天然”的。正好家里养几只鸡,院子角落也有些空地。我就开始我的“堆肥”实验。
- 收集材料:这活儿不难,但是得勤快。厨房里的烂菜叶、果皮,择菜剩下的根茎,院子里扫的落叶,还有最重要的——鸡粪。我都给它归拢到一块儿。
- 开始堆积:找个不碍事的角落,先铺一层干草或者落叶,然后铺一层厨余垃圾,再来点鸡粪,一层一层往上码。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感觉潮乎乎的就行。隔段时间我会泼点淘米水或者就是清水。
- 耐心翻动:这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有味道”的活。差不多个把星期或者十天半个月,我就得拿个叉子或者铁锹,把那堆东西给它从里到外翻一遍。让它透透气,发酵得更均匀。刚开始翻的时候,那热气,那味道,确实有点上头。
- 等待成熟:这玩意儿急不得,得等。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小半年。啥时候那堆东西变得黑乎乎、松散散的,闻起来没有那种刺鼻的臭味,而是有点像下雨后林子里的土腥气,那就差不多。
效果咋样?是真“富”
第一次用这自己沤出来的肥,我心里也没底。就先在我那几分菜地上试试。把那黑乎乎的“宝贝”撒匀,然后用小锄头翻到土里去。
你还真别说,效果是看得见的!
那一季的菜,长得那个精神头就不一样。叶子是那种厚实的、油亮的绿,不是化肥催出来那种虚胖的嫩绿。拔萝卜的时候,那萝卜根须特别多,扎得深,不像以前,稍微旱点就蔫。最关键的是,那土明显松快多!一锄头下去,唰唰的,不费劲,还能看见蚯蚓在里面钻来钻去。
邻居过来串门,看见我那菜,都问我用啥好肥料,长这么旺实。我指指墙角那不起眼的堆肥角落,他们开始还不信,觉得那玩意儿能有啥用。
现在我算是明白,为啥说这玩意儿“比它富肥料”。
它富的不光是氮磷钾那些玩意儿,更重要的是它富这土壤本身。它让土变得松软、透气、保水,还养活土里那些看不见的小东西,比如蚯蚓,各种有益的菌。这地养好,有“底气”,它自然就能给你长出好庄稼来。这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富”,比单纯给庄稼“打兴奋剂”那种方式,要实在得多,也长久得多。
虽然捣鼓这玩意儿费点事,也有点味儿,但看着那地一天天变看着菜长得瓷实,心里头那份踏实劲儿,是啥化肥也换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