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捣鼓家里阳台那几盆花花草草,发现个问题,长得是真不咋地,蔫唧的,没精神。以前,就觉得浇浇水、晒晒太阳就行,后来琢磨着,是不是土不行?这吃的跟不上,肯定长不
正好前段时间不知道在哪儿看到个词儿,叫“土壤肥料学通论”,听着挺高大上。我就寻思着,得,干脆自己研究研究,不然这花算是白养。
摸索阶段,先搞懂土是啥
一开始看资料,头都大。什么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微生物…乱七八糟一大堆。我就想,简单点说,这土不就是地上的泥巴嘛还能有
后来慢慢看进去,才发现真不是那么回事。好土跟差土,差别老大。我就按书上说的,跑阳台上抓把土。
- 先用手捻捻,感觉有点硬,还掺着些小疙瘩。这大概就是说的矿物质,沙子石子啥的。
- 颜色有点发灰,不太黑。书上说颜色深的土,有机质多,肥。我这土看来有机质不咋够。
- 浇水之后,水渗得不快不慢,但干之后就容易板结。这说明土壤的结构可能不太透气性、保水性都一般。
这么一对比,感觉自家这土确实有点“营养不良”。
动手改良,从土开始
光知道不行,得动手试试。看资料说有机质很重要,能改良土壤结构,还能提供养分。啥是有机质?说白,就是烂掉的植物、动物啥的。
我就开始琢磨着自己搞点。正好厨房里每天都有菜叶果皮,还有咖啡渣。我就找个旧桶,把这些东西都扔进去,再掺点土,盖起来让它自己慢慢烂。
过段时间,打开一看,原来的垃圾都变成黑乎乎、松散的玩意儿,闻着还有点土腥味。这就是传说中的“堆肥”?
我把这些自制的“黑金”掺到原来的花盆土里,重新拌匀。感觉土立马就不一样,松快多,颜色也深点。
再说肥料,这水也深
光改良土还不够,植物生长还得“吃饭”,这饭就是肥料。肥料这块儿,又是个新学问。
市面上肥料五花八门,有颗粒的,有液体的,有写着氮磷钾的,还有写着有机的。看得我眼花缭乱。
一开始我图省事,买点那种复合肥,看着说明撒点。效果是有,叶子绿点,但总觉得心里没底,怕掌握不好量烧苗。
后来我就主要用自己沤的肥,再加上偶尔用点淘米水、豆渣水啥的(当然都得是发酵腐熟好的,不然也烧根)。感觉这样更温和点,虽然见效慢,但对土也放心。
观察一段时间,发现那几盆原来半死不活的花草,慢慢缓过来。叶子绿油油的,也开始抽新芽。虽然比不上人家专业的,但看着心里挺得劲。
一点体会
搞明白“土壤肥料学通论”里最基础的这点东西,感觉收获挺大。没那么复杂,说到底就是让土变得疏松、透气、有营养,再根据植物需要适当补充点“口粮”。
这过程,就是不断地看、学、动手试,再观察、调整。虽然土还是那点土,花还是那几盆花,但自己心里有谱,知道该怎么伺候它们。这感觉,踏实!以后还得接着琢磨,这学问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