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一点种地(主要是在阳台捣鼓)的小心得。就是关于这个施肥的事儿,以前我也是个愣头青,总觉得那肥料跟吃饭似的,得多喂点,庄稼(或者花花草草)才能长得壮实。
记得刚开始在阳台种番茄那会儿,真是下血本,买各种吹得天花乱坠的肥料。心里那个美滋滋,想着这回肯定能结出又大又红的果子,到时候邻居都得羡慕我。每次浇水,我都忍不住多加一勺肥料,总觉得这样营养才够,它们才能使劲长。
我的“堆肥”实践
那段时间,我真是严格执行“多多益善”的原则。买的是那种通用的复合肥,说明书上写着用量,我每次都偷偷加倍。心想,说明书那是给一般人看的,我这阳台环境特殊,得多补补。
- 初期:刚开始几天,那叶子绿得发亮,长得也挺快,看着确实喜人。我还挺得意,觉得自个儿这方法真管用。
- 中期:过一两个礼拜,情况就不对劲。有些叶子尖开始发黄,然后慢慢整个叶片都干。新长出来的叶子,有点卷曲,看着没精神。我当时还纳闷,是不是水浇少?可摸摸土,一直都挺湿润的。
- 后期:最惨的是,有几棵本来长得挺好的苗,突然就整个蔫,拉都拉不起来。我实在没办法,把其中一棵拔出来看,我的天,那根都黑,有点烂,明显不是缺水那么简单。
咋回事?
这下我可傻眼,肥料没少给,怎么还越长越回去?难道是肥料有问题?我看着剩下的半袋肥料,心里直犯嘀咕。
后来有一次跟楼下遛弯的一个老大爷聊天,他以前在农村种过地。我就跟他说我这情况,他听完直乐,拍着我肩膀说:“小伙子,你这是好心办坏事,把那苗给‘烧’死!”
他跟我解释,这肥料,不是越多越植物吸收营养,它有个量,你给太多,它吸收不,堆在土里,浓度太高,反而会把根给烧坏,这叫“肥害”。土里的那些好东西(大概是指微生物啥的,他没说专业词)也受不,整个土就变得不好,板结,不透气。他说种地讲究个“均衡”,啥都得适量,猛加肥跟人暴饮暴食一个道理,伤身!
我的反思和调整
听完老大爷一席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犯个大错,总想着“喂饱”它们,结果是“撑死”它们。
从那以后,我施肥就小心多。宁可少给点,分多次给,也不敢一次性下猛料。每次施肥前,都先看看植物状态,再想想上次施肥是啥时候。换盆的时候,也会注意用一些松软透气的土,而不是光指望着用肥料“堆”出好收成。
实践下来,发现这样调整后,虽然没像打鸡血一样疯长,但植物状态稳定多,叶子是健康的绿色,后来也顺利开花结果。虽然果子不大,但那是实实在在长出来的,心里踏实。
这“肥料越多土壤(越好)”的说法,在我这儿是行不通的。凡事都得有个度,种地养花这事儿,急不来,也蛮干不得。得慢慢“养”,让土根壮,植物自然就长好。这是我花不少冤枉钱和几棵番茄苗换来的教训,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