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种地这事儿,肥料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以前我刚上手那会儿,真是在这上面交不少学费,纯粹就是“费肥料”!
那时候啥也不懂,就觉得庄稼要长得那肯定是肥料越多越好嘛去农资店,人家说啥好我就买看邻居家用复合肥,我也跟着用。关键是,我下手没个轻重。
我以前是怎么瞎搞的
我记得特别清楚,头几年种那几分地的玉米。
- 底肥猛上: 犁地的时候,我就可劲儿撒复合肥,总觉得撒得多,底气足,后面肯定长得旺。包装袋上说一亩地用多少,我经常超量,心想多点保险。
- 追肥也猛: 等玉米长到半人高,该追肥,我又去买尿素。那时候也不懂看苗情,反正就是觉得该追,就拿着袋子往地里撒,白花花的一片,看着心里才踏实。
- 不分种类瞎用: 不管种的是需要氮肥多的,还是需要钾肥多的,我基本就认准那几种常买的肥料,图省事儿,一种肥料用到底。
结果?
你还别说,苗前期看着是挺壮实,叶子墨绿墨绿的。但是,问题慢慢就来。
- 烧苗: 有时候撒太多,离根太近,好家伙,第二天去看,叶子边缘就发黄、干枯,明显是烧苗。
- 旺长不结果: 有些作物,比如豆角、西红柿,光顾着上氮肥,结果是枝繁叶茂,看着热闹,就是结果少,或者结的果实小。光长个子不开花结果,你说气不气人。
- 成本蹭蹭涨: 最实在的就是成本。每次买肥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这几年,化肥价格跟坐火箭似的。年底一算账,刨去种子、农药、尤其是这大头的肥料钱,再算上自己搭进去的功夫,得,基本上就是忙活个寂寞,有时候甚至还亏钱。这才真正体会到啥叫“费肥料”还“费钱”。
后来咋整?
吃几年亏,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变成没啥大用的肥料撒在地里,我也开始琢磨。不能再这么傻干。
我开始留心观察。看那些种地多年的老把式,他们怎么用肥。发现他们也不是一味地猛用化肥,农家肥、草木灰啥的也用,而且啥时候用,用多少,都挺有讲究。
我也开始学着调整:
- 先测土(虽然土办法): 大概解下自己地里缺不能像以前一样瞎子摸象。
- 农家肥结合: 自己也开始攒点鸡粪、羊粪啥的,充分腐熟再用,虽然麻烦点,味道也冲,但感觉对改良土壤确实有好处。
- 化肥看着用: 买化肥的时候,开始看说明,解氮磷钾的比例,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期,需要啥就补少量多次,而不是一次性“喂饱”。
- 看苗施肥: 学会看庄稼的长势,叶子颜色啥的,缺肥再补,不搞“一刀切”。
虽然我也不敢说自己是啥种地高手,肥料这块也还在摸索。但起码,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闭着眼睛猛撒肥料。知道这玩意儿用好是宝,用不好就是白白浪费钱,还可能把地弄坏。 种地嘛就是个经验活,这“费肥料”的学费,算是没白交,起码现在知道心疼钱,也知道咋能让肥料用得更对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