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琢磨着给家里的那几分菜地弄点好东西,老用外面买的化肥,感觉地是越来越没劲儿,硬邦邦的,种出来的菜味道也好像差点意思。我就寻思着,以前老辈人种地,不都用些土办法嘛效果也挺后来琢磨来琢磨去,就想到搞点“泥清肥料”试试。
捣鼓前的想法
说干就干。主要是我看着那地,浇水之后没多久就又干裂,蚯蚓都少见,明显就是土不行,里面估摸着是没啥营养。市面上那些肥料,用多心里也嘀咕,毕竟是自家吃的菜,还是天然点放心。就想着能不能利用点身边的东西,自己动手做点肥,既省钱,又环保,关键是吃着安心。
开始动手搞
我这人就是这样,想到啥就得立马试试。先是找家伙事儿。家里正好有个闲置的大塑料桶,以前是装啥的忘,反正洗干净还能用。然后就是原料。我想着“泥清”,那肯定得有泥。
- 找泥: 我就跑到村边那个快干涸的小水塘,那底下有不少黑泥,看着就挺肥的。弄这玩意儿可费劲,得穿着雨鞋下去,一脚深一脚浅的,挖大半桶,累得我够呛。
- 掺料: 光有泥肯定不行。我把平时攒的一些烂菜叶子、果皮,还有院子里扫的落叶、剪下来的草,都给它掺和进去。想着这些东西烂之后,肯定能增加点肥力。
- 加水和搅拌: 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倒进大桶里,然后加水。水不能加太满,得留点空间。接着就是最考验耐心的一步——搅拌。找根粗点的木棍,使劲在里面搅和,把泥、菜叶子、草什么的都尽量混匀。刚开始那味道,真不咋地,有点冲。
等着发酵
搅拌好之后,就把桶盖稍微盖上点,不能盖太严实,得让它透点气。然后就把这桶“宝贝”挪到墙角旮旯里,太阳晒不着雨淋不着的地方。接下来就是等。这个过程没啥技巧,就是耐心等它自己慢慢发酵。我隔三差五会去看一眼,有时候会再用棍子搅和搅和,感觉这样能发酵得更均匀些。
大概过一个多月,那股子冲鼻子的味儿淡不少,变成一种有点像土腥气的味道,没那么难闻。桶里的东西也看着沉淀下去不少,上面一层是比较清亮的水,下面是黑乎乎的泥浆。我估摸着,这“泥清肥料”大概就是取上面那层相对清澈的液体。
用上试试看
第一次用的时候,我心里也没底,怕把菜给烧死。就先舀上面那层比较清的水,然后又兑不少的清水,大概是一份肥水兑十份清水,弄得稀稀的。我先挑几棵长得不咋壮实的青菜试试水。就用舀子,顺着菜根慢慢浇下去,不敢浇太多。
浇完之后,天天跑去看。你别说,过大概一个星期,那几棵蔫唧的青菜,叶子好像绿点,也精神点。看着有戏!
效果和感受
效果嘛 肯定不是那种化肥一下去就猛长的效果,它是那种慢慢来的。用几次之后,能明显感觉到菜地的土没以前那么硬,颜色也深点,扒拉开看看,还能看到蚯蚓在里面钻。种出来的菜,感觉口感也扎实不少,有菜味儿。后来我就胆子大点,浇的时候兑水少一点,或者直接用下面那些泥浆混点土埋在离根远一点的地方做底肥。
感受就是, 这玩意儿弄起来确实麻烦,还有点脏,味道开始也不好闻。但是,看着土慢慢变菜长得也精神,心里头那叫一个踏实。感觉这才是真正地在“养”地,不是图一时快活去“喂”化肥。虽然过程土点,糙点,但结果是好的。以后我打算继续弄,反正材料也都是现成的,不花钱,就是得多花点力气和时间。自己动手捣鼓出来的东西,用着就是感觉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