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在田里瞎琢磨的“肥料利用率公式”的事儿。
一开始我根本没往公式那方面想,就是单纯觉得家里的地,同样的肥料,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就是比我心里那叫一个不服气!
我以为是肥料的问题,跑去镇上好几家农资店,挨个问,换着牌子买,结果…然并卵,该啥样还是啥样。
后来我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施肥的方法不对,就开始各种瞎尝试。比如,人家撒肥料,我也撒,人家挖坑埋,我也挖坑埋,人家兑水浇,我也兑水浇…折腾半天,效果还是不明显。
不行,这样下去不行,我得找找原因!我寻思着,得从头开始,先看看庄稼到底需要啥时候需要,需要多少。于是我就开始留意观察,没事就往田里跑,看看叶子颜色,摸摸土的干湿度,还找村里的老把式请教。
老把式告诉我,施肥不能光看肥料好不还得看土、看天气、看庄稼长势。他给我讲个大概,说啥时候该施啥肥,施多少,我听得云里雾里,不过也记下一些关键的点。
然后,我就开始在网上搜资料,看看有没有啥科学的方法。别说,还真有!我找到关于肥料利用率的一些概念,什么“当季利用率”、“表观利用率”之类的,看着头大,不过也算开窍。
我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公式简化一下,结合老把式教我的经验,自己总结一个土办法的“肥料利用率公式”:
- 利用率 = (庄稼实际吸收的肥料量 / 施入的肥料总量)x 100%
这个“庄稼实际吸收的肥料量”没法直接测,我只能通过观察庄稼的长势、产量,估摸着算。然后,我就根据这个“公式”,开始调整我的施肥方法。
我是这么干的:
-
我把地里的土送去测一下,看看缺啥元素,心里有个数。
-
然后,根据庄稼的生长阶段,分批次施肥。苗期、花期、结果期,用的肥料种类和量都不一样。
-
再就是,施肥的时候,我尽量深施,就是把肥料埋到土里,靠近根系,这样减少肥料的挥发和流失。我一般会选择沟施或者穴施。
-
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勤观察,看看庄稼的长势,如果发现缺肥的症状,及时补充。
举个例子:
比如,我种玉米,测土结果显示缺氮。那我就在玉米苗期多施一些含氮的肥料,比如尿素。但是,不能一次性施太多,容易烧苗。我就分两次施,第一次少一点,第二次过几天再补一点。施肥的时候,我会在玉米根部旁边挖个小沟,把尿素埋进去,然后盖上土。这样,玉米就能更好地吸收肥料。
折腾一季下来,还真有点效果!玉米长得比以前壮实多,产量也提高不少。
我这个“肥料利用率公式”肯定不严谨,就是我自己瞎琢磨的土办法。但是,我觉得它能提醒我,施肥不能盲目,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得让庄稼真正吸收进去才行。
种地是个技术活,得多学习,多实践,才能把肥料的钱赚回来!
以后有啥新的发现,我再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