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玩水培那会儿,啥也不懂,就觉得挺干净省事儿。想着不用土,就没那么多虫子,放窗台上看着也清爽。可没几天,看着那几棵生菜苗蔫唧的,叶子也不绿,就知道光靠自来水肯定不行,这里面没啥营养,得给它们加点‘料’才行。
这‘料’就是肥料呗,但水培的肥料咋放,当时可把我给难住。不像土里种菜,撒把肥,浇点水,大概齐就行。这水里放肥,放多少?啥时候放?放啥样的?心里一点谱都没有。
摸索阶段:看花眼
我就上网查,去花市问。嚯,结果说法五花八门,看得我头都大。有的说春秋是生长季得多加,冬夏就得少加甚至不加。有的说每次换水都得加点营养液,不然水里没东西,植物吃还有的说得买啥专门的营养液,分A液、B液,还得按顺序加,不能混一起直接倒……给我整得云里雾里的,感觉比土栽还复杂。
我的实践过程:小心翼翼地试
没辙,理论看再多不如自己动手试试。我就先从最简单的开始。
- 买肥料:我先是买那种最常见的小瓶装水培营养液,浓缩的,一次滴几滴那种。想着这个简单,不容易出错。后来想试试种点结果的小番茄,听说要营养全面点,又买那种分A、B两瓶装的专用肥。
- 第一次加肥:记得是给几棵小青菜换水的时候。我先把浑的旧水倒掉,把水培容器洗干净。然后接上干净的水,估摸着大概有一两升。拿起那小瓶营养液,对着说明书看,好像是说一升水兑多少毫升。我没那小量筒,就找个眼药水瓶子洗干净,估摸着滴那么几滴进去。心里那个忐忑,生怕一个手抖,肥给多,把菜根给‘烧’死。加完肥,我还用筷子搅和半天,想着让它匀一点。
- 使用A/B液:后来用那个A、B液,我就更小心。说明书上强调,一定不能把A、B原液直接混在一起,会产生沉淀失效。我是准备两个盆,分别接水,先把A液倒进一个盆里搅匀,再把B液倒进另一个盆里搅匀。然后再把这两盆配好的水,倒进最终的水培箱里。感觉是麻烦点,但看着专业,心理作用觉得效果会更
- 啥时候加:刚开始我是严格按照“每次换水都加”这个说法来的。大概一周换一次水,换水的时候就加一次肥。
- 加多少:这个量,我真是摸索挺久。说明书上的比例,我感觉只是个参考。因为家里的光照、温度、植物大小都不一样。我主要还是看植物的‘脸色’。如果叶子看着有点发黄,或者长得特别慢,我就觉得可能是缺肥,下次换水时稍微多加一点点。如果发现水变得容易浑浊,或者植物根系看着有点发黑、不精神,那可能就是肥伤,赶紧换清水养几天,下次加肥就减量,或者隔一次再加。
我的经验观察是关键
搞这么一阵子水培,到现在家里几盆生菜、小葱啥的长得还行,偶尔还能掐几片叶子下面条。要问我水培肥料到底怎么放,我的体会就是:
这事儿真没一个固定标准,关键靠自己观察和调整。
我现在的做法大概是这样的:
- 看阶段:刚移栽的小苗,头几天不加肥,等它缓过来,长新根,再开始加,量要少。进入快速生长期,肥量可以适当增加。
- 看状态:植物状态是最好的老师。叶子颜色、长势、根系状况,这些都要经常看。缺肥就补点,感觉肥多就停停,或者用清水稀释一下。
- 看季节:夏天温度高,植物蒸发快,水容易浓缩,我加肥会比春秋两季更谨慎,量偏少点。冬天植物长得慢,需肥也少,加肥的频率和量也会降低。
- 勤换水:尤其夏天,水容易变质,换水勤快点没错。我基本是水有点浑就换,换水的时候顺便加点肥,但不是每次都按最大量加。
- A/B液要分开稀释:如果要用这种肥,切记,先分别把A和B溶到水里,再混合。这点很重要。
就是少量多次,仔细观察,灵活调整。别指望有个万能公式一套到底。我就是这么瞎鼓捣过来的,一点个人实践记录,希望能给同样在玩水培的朋友一点参考。大家多试试,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家植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