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用草做肥料,我可是实打实地弄过一阵子,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是咋干的。
动手前的准备
最开始就是攒料。那时候院子里、地边上,那草长得叫一个疯,特别是夏天雨水一多,几天不割就老高。我就拿着镰刀,有时候也用那个手推的割草机,把割下来的草都收拢到一块儿。啥草都有,有那种软趴趴的,也有硬杆子的,比如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草,反正只要是绿的,感觉能烂的,我都给它划拉过来。关键就是得多攒点,不然堆不起量来。
找地方搭堆
攒得差不多,就得找个地方堆起来。这地方嘛我也没太讲究,就在院子角落,找个不碍事、也不怎么晒得着太阳的旮旯。为听人说,太晒水分跑得快,不利于发酵。我就把那块地稍微弄平整点,也没垫啥特别的东西,就是土地面。
开始堆肥
接下来就是正儿八经地堆。我记得是这么干的:
- 先铺一层大概十几二十公分厚的草。
- 然后撒上一层薄薄的土,就是园子里挖的普通土。有人说加点鸡粪牛粪啥的更能加速腐熟,但我那会儿手头没有,就光加土,想着土里也有微生物嘛
- 稍微洒点水,让草和土都有点湿乎乎的,但不能太湿,手抓一把感觉潮乎乎的就行。
- 就这么一层草一层土地堆上去,堆个大概一米来高的小土堆样子。
- 找块旧的塑料布,就是那种盖东西用的厚点的塑料膜,给它整个盖上。边上用几块砖头压住,防止被风吹跑。盖上主要是为保温保湿,据说这样烂得快。
中间的管理
堆好也不是就完事,还得管管。大概隔个十天半个月的,我就掀开塑料布瞅瞅。要是感觉里面有点干,就再洒点水。最重要的,还得翻堆。找个叉子或者铁锹,把整个堆从里到外给它翻腾一遍。这活儿挺累人,尤其是刚开始堆得比较实的时候。翻堆主要是为让它透透气,让里面外面都均匀地发酵。刚开始翻的时候,里面热气腾腾的,还有点酸味儿,后来慢慢就没那么大味儿,颜色也开始变深。
看到成果
这个过程挺漫长的,得有耐心。我记得大概搞有两三个月,具体记不清,反正得等。啥时候算好?就是你扒拉开看,原来的草都看不出原样,变成黑褐色、松散的、像土一样的东西,闻起来也没啥臭味,就是一股土腥味,那基本上就差不多。抓一把在手里,感觉是松软的,不烫手。
用上自己做的肥
弄出来之后,我就把这些“土”当肥料用。用的时候也没太精确,就是掺和到种菜的地里,或者给花盆底下垫一点。感觉用过之后,土是松快点,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板结。至于菜长得咋样,好像是精神些?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哈哈。反正自己做的,用着放心,而且也是废物利用,挺好的。
这用草做肥料,不难,就是费点功夫,得有点耐心。自家有地方有草的话,搞搞还是挺实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