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搞这个农家肥,也是被逼出来的。以前图省事,都是买现成的化肥,方便是方便,但总觉得那菜吃着没以前那个味儿,而且一年到头买肥也是一笔开销。后来琢磨着,咱农村有的是地方,干嘛不自己弄点有机肥?环保还省钱,关键是自己弄的放心。
找家伙什和地儿
开头嘛总得有个家伙什。我就找个大塑料桶,以前装啥玩意的忘,反正挺大,带盖子的那种最能保温保湿,发酵快点。你要是有木头箱子也行,更大更我这是图省事。然后就在院子角落找个不碍事、又方便我倒腾的地方,离菜地也别太远,不然弄好搬起来费劲。
攒“原料”
这原料到处都是,根本不用愁。厨房里的宝贝可不少:
- 烂菜叶子、水果皮(像香蕉皮、苹果核啥的,柑橘类的少放点,听说放多影响发酵)
- 淘米水、豆渣水(这个我都是单独攒着,稍微发酵下直接浇地,效果也好)
- 鸡蛋壳(这个攒多敲碎混进去,补钙)
院子里的也不能浪费:
- 扫的落叶、干草
- 剪下来的碎树枝(太粗的得弄碎点)
- 有时候还有点咖啡渣、茶叶渣,也都扔进去
特别注意,像剩菜剩饭里有油盐的、还有肉鱼这些,我一般不放。主要是怕招虫子、老鼠,而且那味道,啧啧,容易搞得臭烘烘的,邻居都得有意见。
动手堆肥
东西攒得差不多,就开始往桶里放。这个不能一股脑全倒进去,得讲究点方法。我摸索出来的经验就是一层湿的一层干的搭配着来。
先在桶底铺一层干的,比如碎树叶、干草啥的,大概铺个几公分厚,这样能透气,不容易积水。然后铺一层湿的,就是菜叶子果皮这些厨房垃圾。再铺一层干的,再铺一层湿的……就这么一层一层往上摞,跟做千层饼似的。每铺几层,可以稍微撒点土进去,据说能加快发酵。
不能堆得太满,得上头留点空间。湿度也很关键,不能太干,也不能湿得往下滴水。用手抓一把感觉潮乎乎的,但又捏不出水,那个状态就差不多。太干就稍微洒点水,淘米水最太湿就加点干料进去拌一拌。
盖上盖子,然后就是耐心等待和勤快翻动。大概隔个三五天或者一个礼拜,就得拿个叉子或者棍子把它从里到外翻腾一遍。这一步特别重要,能让它透气均匀,发酵得更快更也能避免局部温度太高或者太低,还能防止产生臭味。刚开始我懒,有时候十天半个月才翻一次,结果打开盖子一股酸臭味,后来勤快翻就好多,就是一股淡淡的土腥味。
出成果
这个过程根据天气、材料不同,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夏天快一点,个把月就能用。冬天就慢,得两三个月甚至更久。啥时候算好?就是你翻开看,里面的东西都变得黑乎乎、松散,看不出原来的样子,闻起来是一股泥土的清香味,那就差不多。抓在手里是温热或者凉的,不再发烫。
第一次弄出那黑金土的时候,心里那个美!虽然看着不起眼,但这可是宝贝。用筛子筛一下,粗的继续放回去发酵,细的就可以用。
用肥看效果
用的时候也简单,种菜前掺在地里当底肥,或者在菜长起来后在根部周围撒上一圈追肥都行。自从用自己做的这个肥,感觉地都有劲儿,土也松快多。种出来的菜,那叶子绿得发亮,果子也结实,吃着口感就是不一样。邻居看都说我这菜长得问我使啥好肥料,我心里那叫一个得意!
虽然过程麻烦点,要攒东西,还得时不时去翻腾,但看着那些没人要的垃圾变成养地的宝贝,种出来的菜又好吃又健康,这点辛苦也值。现在我家厨房垃圾基本不扔,都攒着沤肥,习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