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生物肥料,我也是琢磨好一阵子,决定自己动手试试。主要是看着家附近那片地,年年上化肥,感觉土壤有点板结,地力也不如以前。加上平时家里厨余垃圾、院子里的落叶枯草什么的,堆着也是浪费,不如利用起来搞点有用的东西。
一开始也没想搞得多复杂、多大规模,就是本着自己实践、自己用的想法。先是在网上扒拉些资料,又去请教村里几个种地经验足的老把式,大概解些门道。核心思路就是利用微生物,把那些有机废料给它分解转化掉,变成对庄稼有营养的好东西。
准备工作
说干就干,第一步就是收集原料。这个相对简单,主要是:
- 厨房里每天产生的菜叶果皮、剩饭(太油的不行)。
- 院子里扫的落叶、剪下来的草。
- 托人从附近养殖户那里弄些鸡粪、羊粪,这可是好东西,肥力足,但得处理
然后是找地方和家伙什。我在院子角落找块空地,远离住人的地方,怕有味道。弄几个大塑料桶,底部和侧面都钻些孔,保证能透气,这点挺关键的。还准备铁锹、喷壶这些工具。
动手制作过程
准备齐活,就开始正式堆料。我的做法比较土,就是一层废料一层土(找些园土),或者掺点收集来的干草、锯末什么的调节一下碳氮比,老农教的,说是这样发酵效果更鸡粪羊粪这些比较“猛”的料,我没敢放太多,怕烧苗,也是掺和在里面。
堆的时候要注意保持湿度,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用手攥一把感觉潮乎乎的,但又挤不出水来,大概就那个状态。隔几天我就去翻腾一次,用铁锹从底到上、从里到外给它翻个遍。这一是为让氧气进去,促进好氧发酵;二是为让料堆发酵均匀点。刚开始翻的时候,确实有点味道,不过习惯还主要是氨味和一点腐烂味。
这期间,温度是个重要的观察点。堆上一两天后,手伸进料堆里就能感觉到明显发热,有时候甚至烫手,这说明微生物在使劲干活。如果温度一直上不来,或者很快凉,那可能就是太干、太湿或者料配得有问题,得赶紧调整。
整个发酵过程持续差不多两三个月,看天气和原料情况。等到料堆颜色变得深褐或者黑色,闻起来没有臭味,反而是一种泥土的清香味,质地也比较松散,基本上就算大功告成。
效果检验与感受
做好的肥料,我先没敢大面积用,就在自家小菜园里划一小块地做实验。跟用化肥的地块做对比。你别说,用这自制生物肥的地,那蔬菜长得明显不一样,秧子更壮实,叶子颜色也更深绿,而且感觉土壤也松软不少,蚯蚓都变多。
后来我又陆续做几批,技术也熟练点,知道怎么根据不同原料调整比例,怎么控制发酵过程更虽然过程确实挺费力气,要收集、要翻堆,还得忍受点味道,但看着那些原本要扔掉的垃圾变成能改良土壤、滋养作物的宝贝,心里头那份成就感和踏实感是真的足。
我这“生物肥料项目”就是个家庭小作坊级别的实践,没啥高科技,也没投多少钱,就是实打实地动手做、动手试。感觉这东西挺实在,既处理垃圾,又改善土壤,种出来的东西自己吃着也放心。以后还会继续做下去,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