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最近瞎折腾的这摊子事儿——土壤和肥料。别笑话,活到老学到老嘛尤其是自己捣鼓点东西的时候,才发现以前觉得简单的玩意儿,里面门道还真不少。
起因挺简单的。就是去年,手头有个活儿干完,下一个项目又没立刻接上,中间空一小段时间。闲着也是闲着,看着阳台角落那几盆半死不活的花,还有院子边上那块一直没打理的地,就动心思,想弄弄。
摸索过程是这样的:
我以为不就那么回事儿嘛土里加点买来的那种花花绿绿的“营养土”或者“肥料”,植物就能长结果?要么没啥起色,要么叶子黄得更快。这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事儿不能想
然后我就开始琢磨,这土到底是啥玩意儿?
- 第一步是观察。我弄点院子里的土,又挖点花盆里原来的土,放在手里捻捻,看看。有的黏糊糊的,一捏成团;有的松散得很,抓不住。颜色也不一样,有深有浅。这就让我明白,土和土是不一样的。
- 第二步是查资料。不是看那种特专业的书,我看不懂也烦。就是在网上找些大白话的说法,大概知道土里面不光是沙子石子,还有腐烂的树叶草根什么的(后来知道叫有机质),还得有水有空气。这些东西凑一起,才能让植物扎根。
- 第三步是瞎试。知道土不一样,我就开始想办法“改造”。院子里那块地,感觉太实诚,不透气,我就买点粗沙、还有那种椰糠什么的,掺和进去,使劲用锄头翻几遍。想着让它松快点儿。
接下来就是肥料这块。以前我买肥料,就是看包装上写着“通用”、“高效”,觉得挺现在知道,这玩意儿跟人吃饭一样,不能瞎吃。
- 我解到,植物需要的东西分好几种,氮磷钾是最主要的,就像人的主食。还有些需要量少的,钙铁锌啥的,算是微量元素,跟维生素似的。
- 不同的植物,不同生长期,需要的“饭量”和“口味”还不一样。比如长叶子的时候可能需要氮多点,开花结果的时候需要磷钾多点。
- 肥料也有很多种,有立马见效的(速效肥),有慢慢释放的(缓释肥),还有农家肥什么的(有机肥)。用哪种,用多少,啥时候用,都得琢磨。我之前瞎用,估计是把花给“齁”着。
我后面就学乖点。先查查我要种的这几样东西大概喜欢啥样的“饭”,然后去买对应的肥料。用的时候也小心,不敢一下子撒太多,薄肥勤施,兑水浇,或者埋到土里远一点的地方,怕烧根。
的结果嘛
也没一下子就变成专家。院子里那块地,掺和东西以后,确实感觉松软多,雨后也不像以前那样积水。阳台上的花,换土,小心翼翼地施肥,有几盆缓过来,看着精神不少。但也有几盆,还是老样子,可能是我还没摸透它们的脾气。
这回折腾让我明白,种地养花真不是光浇水就行。 土壤本身就是个复杂的小系统,肥料也不是万能药。得去解它们,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虽然过程挺费劲,查这查那,动手也累,但看着那些植物慢慢有点起色,心里头还是挺得劲的。这实践的过程,比光看书本有意思多,也实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