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自个儿捣鼓肥料颗粒那点事儿。纯粹是实践记录,没啥高深理论。
话说回来,为啥要自己弄这玩意儿?主要还是觉得外面买的,用着心里没底,成分是啥说不清。自家菜园子嘛还是想用点放心的。加上平时攒不少鸡粪、菜叶子沤的肥,还有烧完柴火剩下的草木灰,堆那儿也是占地方,不如利用起来。
准备阶段的瞎折腾
我寻思着不就那么回事儿嘛把这些东西掺和掺和,弄成小疙瘩不就行?真动手才知道,想得太简单!
我先把那堆干鸡粪、沤好的烂菜叶子(已经没啥臭味,黑乎乎的)还有草木灰倒腾到一个大塑料盆里。想着大概齐就行,比例也没太讲究,就用个小铲子在那儿瞎搅和。结果?要么太干,一碰就散;要么就是湿哒哒一坨,根本不成形。
关键是那个湿度! 这玩意儿太难拿捏。水加少,拌不匀,黏性不够;水加多,直接变泥浆,糊一手。我试好几次,浪费不少料,搞得院子里一片狼藉。
摸索出门道
后来没辙,上网扒拉些资料,又问问村里懂行的老把式。人家说,你得先把料弄细点,尤其是那些大块的沤肥,得打碎。还有,加水得慢慢来,边加边搅拌,感觉有点潮湿,能捏成团,但又不粘手,那个状态就差不多。
于是我找个破筛子,先把粗的料过一遍,然后耐着性子,一点点往里喷水,用手使劲搓、拌。你别说,这回感觉对! 料拌匀,干湿也合适,抓一把在手里,能捏成团,松开也不散。
造粒那一步
拌好料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把它弄成颗粒。一开始我想着省事,就用手搓,跟搓丸子似的。累死累活弄一小盆,大小不一,奇形怪状,而且效率太低,手都快搓秃噜皮。
后来咬咬牙,买个小型的家用造粒机。便宜货,结构挺简单的,就是一个带孔的模具和挤压装置。把拌好的料填进去,机器一开,突突突地就把料挤出来,再通过一个简单的切割装置,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
这机器也不是那么顺溜。
- 有时候料太干或者太粗,容易堵住出口。
- 有时候料太湿,挤出来的颗粒软塌塌的,不成形。
又是一番折腾,反复调整料的干湿度和粗细度。总算摸索出来:料要细,湿度要恰到好处,填料不能太猛,得匀着点来。这样出来的颗粒就好多,虽然还是有粗有细,但大体上像那么回事儿。
晾晒和收尾
刚造出来的颗粒是湿的,得赶紧晾干,不然容易发霉。我就把它们摊在一个大竹匾上,放在院子里通风向阳的地方晒。白天晒,晚上收回来,怕露水打湿。还得时不时去翻动一下,让它们干得均匀。
晒大概几天,看天气。等到颗粒变得硬邦邦的,颜色也深,捏起来嘎嘣脆,那就差不多。找几个不用的米袋子,把这些自制的肥料颗粒装起来,放在干燥的地方存着。
自己动手制造肥料颗粒,过程挺折腾,但挺有意思。看着那些不起眼的废料,一步步变成能给菜地加餐的宝贝,心里还是挺得劲的。虽然比买的麻烦多,但用着放心,也算是废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