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我自个儿琢磨着弄蔬菜肥料这点事儿。起因也简单,总觉得外面买的肥要么贵,要么用起来心里不踏实,怕有啥乱七八糟的。自家阳台种点小葱、小番茄啥的,就想着能不能自己搞点天然的肥料。
开始动手前的琢磨
一开始没啥头绪,就在网上瞎看看,有人说厨余垃圾能做肥料。想想也是,平时厨房里削下来的土豆皮、烂菜叶、水果核啥的,扔也怪可惜的。就寻思着,要不就拿这些玩意儿试试?
主要材料就锁定:
- 菜叶子:不新鲜的、摘下来的老叶子。
- 瓜果皮:比如西瓜皮(切小块)、苹果核、香蕉皮、土豆皮等等。
- 过期的牛奶豆浆:偶尔家里有喝剩或者放过期的,听说这玩意儿营养
- 鸡蛋壳:攒一些,说是能补钙,就想着一块儿弄进去。
特别注意:油腻的、带盐的厨余我可没敢往里放,怕把菜给齁死或者烧死。还有就是肉类骨头啥的,处理起来麻烦,也容易臭,就没弄。
找家伙事儿和实际操作
找个带盖子的大塑料桶,以前装什么的忘,反正洗干净。想着不能完全密封,不然里面发酵的气没地方跑,容易出问题。我就在盖子上钻几个小孔,用纱布稍微挡一下,防个小飞虫啥的。
具体步骤就挺糙的:
- 先把收集的那些菜叶子、瓜果皮啥的,能切碎的尽量切碎点,想着这样烂得快。鸡蛋壳也敲碎。
- 一层厨余,铺一层土。土就是小区花坛里挖点,或者用点旧盆栽土。听说光有厨余不行,得掺点土才好发酵。
- 就这么一层一层往上铺,铺个几层。
- 如果家里有过期的牛奶豆浆,或者淘米水,就稍微浇一点进去,保持点湿度,但不能太湿,不能有积水那种。
- 在最上面多盖一层土,稍微厚点,想着能盖盖味儿。
- 盖上钻孔的盖子,搬到阳台角落或者院子不碍事、晒不太着的地方放着。
漫长的等待和中间的折腾
接下来就是等。这玩意儿不是一天两天能成的。我大概放得有两三个月。
中间干啥?
- 翻腾:大概隔个一两周,我就戴上手套,找个小铲子或者棍子,把它从底下往上翻一翻,让它透透气,也让发酵均匀点。刚开始翻的时候,那味儿…确实有点上头,不过还不是那种特别恶臭的,就是一股发酵的酸味儿。
- 控制湿度:偶尔看看,要是觉得太干,就洒点水。要是感觉底下有点湿乎乎的,就多翻翻,或者再掺点干土进去。
- 防虫:盖子上的纱布起点作用,但还是偶尔会看到些小黑飞。问题不大,只要不生蛆就行。听说生蛆是因为太湿或者有肉类,我这个还
期间也担心过会不会“烧根”,看网上说没腐熟的肥直接用会烧苗。所以我就耐心等着,不敢提前用。
终于等到能用
过差不多小半年(我这个弄得比较慢,冬天温度低),打开桶,里面的东西看起来黑乎乎的,有点像湿润的泥土,闻起来也没啥太大的臭味,就是一股土腥味混合着点发酵味。那些菜叶子瓜果皮基本都看不出原样。
这时候我就觉得,应该差不多。
怎么用?我没敢直接当底肥埋太深或者接触根系。
- 混土:换盆或者加土的时候,挖出来一部分这种自制肥,跟普通的园土掺和在一起,比例大概是1份肥配5、6份土,不敢放太多。
- 追肥:有时候也弄一点点,撒在盆栽土的表面,离根远一点,然后稍微松松土,让它慢慢渗透下去。
- 做液肥(偶尔尝试):取一小部分发酵好的东西,加水泡着,泡个一两天,然后取上面的清液,再兑水稀释很多倍(比如1:20甚至更多),浇给菜。这个我弄得少,怕掌握不好浓度。
效果咋样?
用自制肥之后,感觉阳台上的小番茄、辣椒啥的长得还行,叶子挺绿,结的果也还算可以。虽然不能说全是这肥料的功劳,毕竟阳光、水也重要,但至少没出啥问题,没烧苗没长虫。
这自制肥料,就是得耐心,需要时间去发酵腐熟。过程嘛稍微有点味儿,得找个合适的地方放。优点是省钱,废物利用,用起来感觉也放心点,毕竟是自己拿厨房垃圾做的。效果肯定比不上买的专用肥那么猛,但作为家庭种植的补充,我觉得挺至少,那些厨余垃圾没白扔,也算是为环保做点小贡献不是?下次还准备试试,可能改进改进方法,比如加点锯末啥的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