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废玻璃肥料实践小记
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瞎折腾的一件事儿——拿废玻璃当肥料使。听着是不是有点邪乎?我一开始也觉得不靠谱,玻璃那硬邦邦的东西,咋能当肥料?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家里攒一堆没用的玻璃瓶子,什么啤酒瓶、罐头瓶,扔觉得可惜,卖废品又不值几个钱。有次上网瞎看,无意中瞅到有人说“玻璃肥料”,说是把玻璃磨碎掺土里,能改良土壤,还慢吞吞地释放点啥微量元素。就爱琢磨这些稀奇古怪的事儿,心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试试?
说干就干。先把那些瓶子刷干净,晾干。接下来就是最费劲的一步:把玻璃弄碎。
- 安全第一!我找个厚实的帆布袋,把瓶子放进去,然后拿到院子角落,戴上厚手套和护目镜,抄起一把锤子就开始砸。动静不小,邻居估计以为我在拆家。
- 砸成小块还不行,得弄得再细点。我找个旧的大铁桶,把碎玻璃倒进去,又找根粗点的钢筋,站在那儿捣鼓半天。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累得我腰酸背痛,而且得特别小心,别让碎玻璃碴子溅出来伤到人。
- 捣鼓出来的,也不能说是粉末,就是比沙子稍微粗点的小颗粒。颜色杂七杂八的,看着还挺……特别。
掺土里试试看
弄好“玻璃沙”,我就寻思着在哪儿试?后院有块地,种啥啥不行,土壤有点黏,一下雨就成泥巴坨。正就拿它开刀。我挖几个坑,把捣鼓出来的玻璃沙和我自己沤的土杂肥掺和在一起,量也没敢放多,大概就是土的十分之一?然后回填到坑里,稍微跟周围的土混混。
为看看效果,我还特意留一小块地啥也没加,就当个对照组。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
一开始真没看出啥名堂。浇水、拔草,跟平时一样伺候着。那块加玻璃沙的地,摸上去感觉好像是松快点?也可能是心理作用。毕竟网上也说,这玩意儿是“缓释长效”的,溶解得慢,效果出得也慢,不能指望跟化肥似的,撒下去几天就见效。
大概过小半年,那块试验田里的几棵玉米,感觉好像是比旁边对照组的要壮实一点点,叶子颜色也稍微绿得深那么一丝丝。区别不大,但仔细看还是能看出来。而且感觉那块地的土,确实没以前那么容易板结,下雨后渗水好像也快些。
总结一下这回折腾。
你说这废玻璃肥料有没有用?我觉得可能确实有点用,尤其是在改良土壤结构这块,感觉比提供营养要明显点。它能让土不那么黏,透气透水性好点。至于提供微量元素,那得更长时间或者专门检测才知道,肉眼凡胎是看不出来的。
但是!制作过程太麻烦,还有危险。我弄那么一小桶,就折腾大半天。要是想大面积用,光靠自己砸玻璃,那简直不敢想。除非有专门的机器能安全高效地把玻璃磨成合适的颗粒。
对我个人来说,这回实践就是满足一下好奇心,顺便处理点垃圾。以后可能不会再这么费劲去弄。不过这个思路倒是挺好的,废物利用,还能改善土壤,要是能有更方便安全的方法,那倒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