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唠唠我给地里打肥料这点事儿,主要是用滴灌系统,省不少力气,效果也还行。
为啥要搞滴灌打肥?
以前,地里那些菜果树,浇水施肥真是个体力活。拎着桶,或者拉着管子,一棵一棵浇,一身汗不说,肥还不见得施得匀。特别是夏天,太阳底下晒着,真是够呛。后来琢磨着,能不能让浇水和施肥一块儿干,还不用我费那么大劲。就看人家搞那个滴灌,好像挺方便,所以就动心,打算自己也整一套,顺便把肥料也给兑进去。
准备家伙事儿
说干就干,我就开始捣鼓这事儿。得有套滴灌的东西。我根据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大小,还有水源的情况,配些东西:
- 水泵:这个得有,不然水压不够,水上不去也滴不出来。我选个功率差不多的,够用就行。
- 过滤器:这个很重要,特别是咱这儿水质有时候不咋地,有沙子啥的。装个过滤器,能防止后面那些细小的滴灌管子和滴头堵住。
- 施肥器:这个是关键。我用的是那种文丘里施肥器,结构简单,接在主管上,靠水流的压力差把肥料液吸进去。也有用施肥罐的,看个人选择。
- 管子和滴头:主管道我用粗一点的PE管,然后分下去接很多细的毛管,再在毛管上按照作物距离打孔装滴头。滴头有各种各样的,我选那种据说不容易堵,出水也比较匀的。
- 阀门、接头:这些小零件也少不,用来连接管道、控制水流啥的。
东西备齐,看着一大堆,心里有点打鼓,不过还是挺兴奋的。
动手安装
接下来就是安装。先把水泵接连上过滤器。然后铺设主管道,从水源一直拉到地头。接着就在主管道上合适的位置,把那个文丘里施肥器给串联进去,旁边还得装个小阀门控制吸肥量。再从主管道分出支管,接到每一垄地。就是铺设毛管,根据作物的位置,在毛管上安装滴头。这个过程得有点耐心,特别是接头的地方要拧紧,不然容易漏水。刚开始装好试水的时候,确实有几个地方漏,又返工紧紧才
开始滴灌打肥
系统装好,就到实际操作的时候。
第一步是先放水。先把肥料桶那边控制吸肥的小阀门关掉,然后打开水泵,让清水先在整个滴灌系统里走一遍。主要是看看有没有哪里堵或者漏水,同时也是先湿润一下土壤。
第二步是兑肥料。找个大点的桶,按照需要的浓度把肥料倒进去,加水充分搅拌溶解。这点挺关键的,一定要让肥料完全溶解开,不然那些没溶解的颗粒很容易堵住滴头。我一般会多搅一会儿,看着水都清才放心。
第三步就是吸肥。把兑好的肥料溶液桶放在施肥器旁边,把施肥器的吸管插到桶底。然后慢慢打开那个控制吸肥的小阀门。这时候就能看到肥料溶液被一点点吸进主管道,和灌溉水混合在一起,通过滴头慢慢滴到作物的根部。
第四步是监控和收尾。施肥的过程中,我会时不时在地里转转,看看每个滴头是不是都在正常工作,出水是不是均匀。等肥料桶里的溶液差不多吸完,要及时关掉吸肥的小阀门,但别马上关水泵,让清水再继续流一会儿,把管道里残留的肥料都冲干净,这样能减少管道和滴头的堵塞。
用之后的感受
确实省事儿。以前施肥浇水得一整天,现在把系统打开,定好时间,人就可以干别的去,顶多中间去看看情况。省下来的时间精力可不少。
水和肥都省。滴灌是直接把水和肥送到根上,不像以前大水漫灌,水到处流,肥料也浪费不少。现在精准多,感觉用肥量比以前少,但效果好像还更
作物长得更匀。因为水和肥都通过滴头均匀地给到每一棵作物,长势就比较整齐,不像以前,有的地方水多肥多就猛长,有的地方缺水缺肥就长得慢。
也不是没缺点。初期投入要花点钱买设备。还有就是得经常检查过滤器和滴头,怕堵。不过我觉得这套滴灌打肥系统还是挺值的,干农活确实轻松高效不少。现在看着地里那些绿油油的菜,心里也挺得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