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总听人说啥“肥料三替代”,听着挺玄乎,好像是说要少用化肥,换点别的玩意儿。一开始我也不太信,咱种地这么多年,不都是靠化肥撑着产量嘛少它能行?但是,这地好像也确实越来越“馋”,肥料撒下去不少,地劲儿却感觉上不来,土也硬邦邦的,一下雨就汪水,一干就裂缝。加上化肥一年比一年贵,心里也犯嘀咕,就想着,要不试试?
我的折腾之路
第一步:摸索着来
咱也没啥高科技,就想着最实在的,先从有机肥下手。一开始是买商品有机肥,就是那种袋装的。用点,感觉,效果有是有,但见效慢,而且那玩意儿也不便宜,真要全替代,那成本也够呛。用一季,感觉跟直接用化肥比,产量上没啥大惊喜,就是土好像松那么一点点,心理作用也可能有。
第二步:自己动手搞
后来琢磨着,买的不划算,能不能自己弄点?村里养鸡养猪的不少,那粪不就是现成的有机肥?我就厚着脸皮去邻居家拉几车鸡粪回来。还有自家地里的秸秆,以前要么烧要么就扔,怪可惜的。我就把这些东西堆在一起,学着人家说的,搞堆肥。
- 堆料:找个空地,一层秸秆、杂草,一层粪肥,稍微掺点土,就这么一层层堆起来。
- 泼水:堆的时候得泼点水,让它保持湿润,但也不能太湿,手捏着感觉潮乎乎的就行。
- 翻堆:这是个力气活。隔段时间就得用叉子给它翻腾一遍,让里外都透透气,发酵得匀实点。刚开始那味儿,确实不咋地,尤其夏天,苍蝇嗡嗡的。不过翻几次,等它慢慢腐熟,味道就小多,变成一种泥土的味儿。
这过程挺累人,夏天一身汗,冬天冻手冻脚。家里人一开始也抱怨,说弄得脏兮兮的,还占地方。但我寻思,这要是真能改良土壤,累点也值。
实践记录与感受
头一年试着用:
第一批自己堆的肥,大概搞小半年才算彻底腐熟看着黑乎乎、松散散的,跟土差不多,心里挺得意。秋种的时候,我在一块地里,底肥就用自己堆的肥,然后化肥的量减大概两三成,不敢一下子减太多,怕影响收成。
观察变化:
那一季下来,老实说,产量没看出来比旁边纯用化肥的地高多少,可能还稍微低一点点。但是!扒开土看,区别就明显。用自制有机肥的地,土质明显松软很多,蚯蚓也多不少。以前浇水,那水半天渗不下去,现在浇下去很快就吸进去。而且感觉作物的根扎得更深。
坚持用下去:
有第一年的经验,心里就有底。后面几年,我就坚持自己堆肥、用有机肥,化肥用量逐年往下减。现在基本上能减掉将近一半的化肥。产量跟以前纯用化肥的时候比,基本持平,有时候年景好,感觉还略高点,关键是作物的长势感觉更稳当,不容易生病。
最让我高兴的是地力的变化。现在那几块常用有机肥的地,土是真的“活”过来。黑黝黝的,抓一把在手里,松软得很,有团粒结构。不像以前,板结得跟石头似的。抗旱抗涝能力也强不少。
一点小总结
搞这个“肥料三替代”,对我来说,主要就是用有机肥替代一部分化肥。至于另外“两替代”是咱也没深入研究,可能还有别的法子,比如种绿肥啥的。但就我这实践来看:
- 优点:确实能改良土壤,让地更有劲儿,长期看可能省点化肥钱,种出来的东西感觉也更踏实。
- 缺点:见效慢,得坚持;自己弄有机肥费时费力,得能吃苦;需要有地方堆肥。
我觉得这路子是对的。虽然麻烦点,累点,但看着自家地一天天变心里头那份踏实劲儿,是光撒化肥换不来的。这玩意儿,急不得,得慢慢来,坚持下去,地会告诉你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