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就唠唠这个肥料造粒生产设备的事儿。这事儿,还得从我自个儿捣鼓肥料那会儿说起。
最早,我也是瞎琢磨,弄出来的肥料都是粉末状的。看着还行,用起来那叫一个麻烦。风一吹,好家伙,漫天都是,撒在地里也不均匀,浇水还容易结块儿,效果真是差强人意。那时候就琢磨,这不行,得想办法弄成颗粒状的,方便储存,用起来也省事儿。
开始找家伙事儿
然后就开始到处打听,看人家大厂子是咋弄的。这才知道有专门的肥料造粒机这玩意儿。一开始也是两眼一抹黑,听人说啥的都有,有说用那种圆盘造粒的,有说用对辊挤压的,还有说用转鼓的。听得我脑袋都大,感觉个个都说自家的
我就寻思,咱这刚起步,也整不太复杂的。就先从简单的、皮实耐用的开始看。跑几个地方,也看不少机器运转的视频,感觉那个转鼓造粒机好像还行,结构看着不算太复杂,听说对物料的要求也没那么苛刻。
上手捣鼓与遇到的坎儿
后来就咬咬牙,进一台小型的转鼓造粒机。设备拉回来,安装、接电,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儿。然后就把我那些粉状的原料往里送,按照说明书大概的比例加点水当粘合剂,开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开始那几次,出来的东西简直没法看。要么就是水加多,直接滚成几个大泥球,要么就是水少,滚半天还是粉末,最多带点小疙瘩。那段时间,真是天天守在机器旁边调,调转速,调倾斜角度,最关键的是控制加水量。这玩意儿真是个经验活儿,料的种类不一样,干湿程度不一样,加水的量就得跟着变。慢慢摸索,失败好多次,浪费不少料,才大概掌握点规律,知道啥时候该加多少水,啥时候得停一停,让料在里面多滚一会儿。
感觉能稳定出颗粒,心里刚松口气,新问题又来。出来的颗粒湿漉漉的,黏糊糊的,堆在一起容易粘连变形,放久还可能发霉。光造粒还不行。
配套设备不能少
这时候才明白,一套完整的生产线不是一台机器就搞定的。颗粒弄出来,必须得烘干!于是又开始物色烘干机。考虑到产量和之前的造粒机匹配,选个差不多大小的回转式烘干机。
这烘干机加上去之后,整个流程才算是顺畅点。造粒机出来的湿颗粒,通过输送带送到烘干机里,控制好温度和时间,出来的颗粒就干燥多,硬度也上来,不容易碎,储存起来也放心。
后面还加筛分机,把大小不均匀的颗粒筛出来,太大的打碎重新回去造粒,太小的也返回去,这样出来的成品颗粒大小就比较均匀。
一点心得体会
搞这个肥料造粒生产设备,不是买台机器就完事儿那么简单。从选择合适的造粒方式(像我选的转鼓),到反复调试工艺参数(特别是水分!),再到配套烘干、筛分这些后续处理设备,每一步都得自己去摸索、去实践。
现在这套设备用着还算顺手,虽然比不上人家大规模全自动的,但起码解决当初粉末肥料的那些麻烦。做出来的颗粒肥,自己用着方便,给乡亲们匀点儿,大家也都说好使。这就是我捣鼓这套设备的一点经历,没啥高深理论,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