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种子发芽用肥这点事儿,纯粹是我自己瞎琢磨、实践出来的经验,不一定对,大家随便听听。
刚开始瞎搞
一开始种东西嘛就想着给种子加点“营养”,觉得这样能长得快、长得壮。记得有一次,我弄点家里种花剩下那种复合肥,就是那种五颜六色的小颗粒,觉得这玩意儿肯定有劲儿,就给它掺在育苗土里,还特意在种子旁边多放几颗。
当时心里美滋滋的,想着这下肯定能出苗齐刷刷的。结果?等好久,要么就是种子根本没动静,烂在土里,要么就是好不容易钻出来个小芽,没两天就蔫,叶子尖发黄、发黑,一看就是被“烧”坏。
后来还试过把一些粉末状的肥,比如当时图省事买的那种速效氮肥,用水化开,然后浇到刚播种的盆里。想着这下总吸收快?结果更惨,种子直接就不发芽,挖出来一看,都有些腐烂的样子。
琢磨过味儿来
几次失败之后,我就开始琢磨。为啥?明明是“好东西”,怎么种子就不领情?
后来慢慢 понял (明白),种子发芽,它自己本身就带不少“干粮”,就是种子里的胚乳或者子叶,足够它破土而出长出小苗苗。这个时候的“小婴儿”特别脆弱,你给它上大肥,尤其是那些化肥,浓度稍微高一点,或者离得太近,就跟给人参喂毒药似的,根本受不。
特别是有些肥料,像有些老乡说的碳铵啥的(就是那种味儿特别冲的),还有一些磷肥,直接接触种子或者靠太近,有腐蚀性,会把种子的外壳或者幼嫩的胚给伤。还有尿素,那玩意儿听说转化过程中还会产生点啥东西,对种子也不友反正我是不敢用。
现在我咋干
吃几次亏,现在我学乖。种子发芽阶段,我基本上不用任何肥料。
- 基质是关键:我会选用干净、疏松透气的育苗土或者自己配(比如泥炭土、珍珠岩、蛭石掺和一下),保证土里没啥病菌、虫卵,也别太肥沃。那种专门的育苗块也挺好用。
- 水最重要:保持湿润,但别涝。种子发芽需要水,这是肯定的。
- 耐心等待:等小苗长出真叶(就是除刚出来那两片子叶之外,后面长出来的叶子)之后,看着状态还不错,才开始考虑“喂奶”。
- 喂奶要稀:就算要施肥,也得用那种非常非常稀薄的肥水。我会用一些比较温和的液体肥,比如腐熟的淘米水(得充分发酵不然也烧苗)、或者买的苗期专用液肥,而且浓度一定得比说明书上建议的还要稀得多得多,比如稀释个一两千倍,甚至更稀。
- 少量多次:宁可少给、勤给,也别一次给多。看苗的状态,稍微给一点点,观察几天,没问题再给。
总结一下我踩过的坑和现在的做法:
别干的事:
- 别把化肥颗粒或粉末直接掺土里靠近种子。
- 别用高浓度的肥料水浇刚播种的土。
- 别用那些有腐蚀性或者转化慢、可能伤苗的肥(比如碳铵、过磷酸钙、尿素这些直接拌种或者做底肥离种子太近)。
现在推荐干的事:
- 用干净、不带肥的育苗土。
- 保证水分和温度。
- 等苗长出真叶,状态稳定,再用极度稀释的温和液肥试试水。
反正,种子发芽这事儿,急不来,也别乱加“猛料”。伺候小苗,就得像照顾小婴儿一样小心翼翼,等它自己强壮点,再慢慢补充营养,这样反而长得更好、更稳当。这是我花钱买的教训,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少走点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