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冬天发酵肥料这事儿,也是闲不住。地里都歇,人总得找点活干,琢磨着开春种菜能用得上好肥,就动手搞起来。
找地方和家伙什
就是找地方。院子角落正好有块空地,向阳,冬天多少能借点太阳的热乎气。我没挖大坑,嫌麻烦,冬天土硬邦邦的。就找几个大的塑料桶,那种装涂料或者粮食的大白桶,洗干净备用。还准备个旧的厚塑料布,想着到时候盖上用。
攒材料
材料嘛就是平时攒下来的东西。秋天扫的落叶,攒一大堆。还有菜园里拔下来的老菜帮子、枯掉的藤蔓。这些东西都得弄碎点,太长不好堆,也烂得慢。我就用大剪刀咔嚓咔嚓剪短,特别是那些粗的秸秆。厨房里的菜叶果皮也攒不少,不过注意,带油水的、肉类的可不能往里放,容易臭,还招虫子。
光有素的不行,肥力不够猛。正好邻居家养鸡,我去要一大袋子鸡粪。这玩意儿劲大,得掺和着用。有人说用尿素,我没用,觉得还是天然的农家肥用着踏实。
拌料和加水
接下来就是体力活。把那些碎叶子、菜杆子、鸡粪倒在一个大盆里,或者直接在地上铺块塑料布拌。我就是后者,地方大,好操作。用铁锹来回翻,尽量让它们混匀。鸡粪比较干,所以得加水。
加水是个技术活。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就是边翻边用喷壶洒水,抓起一把料,用力攥一下,感觉湿乎乎的,手指缝里微微有点水渍,但是又不会滴答滴答往下淌水,那就差不多。这个度要把握太湿不透气,容易变成臭泥,太干发酵不起来。
装桶封口
拌好的料就可以往大桶里装。我没按什么严格的20厘米一层那么搞,就是大概装一层料,再稍微撒点土,再装料,这样一层一层压实点。主要是让料之间接触好点,也方便发酵。装到离桶口还有点距离,不能太满。
一步就是封口。我用的是准备好的厚塑料布,直接盖在桶口上,然后用绳子沿着桶边扎紧。目的就是尽量不让里面的热气跑掉太多,也防止雨雪进去。有人说用泥封,我觉得塑料布更省事,开春想看情况也方便揭开。
等待和结果
弄完这些,就把桶放在选好的向阳角落。冬天嘛发酵肯定比夏天慢多。刚开始几天没啥动静,心里还有点打鼓。大概过十来天,我忍不住揭开塑料布一角看看,手伸进去,能感觉到里面温温的,比外面空气暖和。这就说明开始发酵,心里就踏实。
整个冬天就让它那么待着。偶尔想起来会去摸摸桶壁,感觉里面一直有点温度。等到开春,天气暖和,我再彻底打开一看,里面的料都变得黑乎乎、松散散的,也没啥臭味,就是一股土腥味混合着发酵特有的那种气味。
这些就是我冬天捣鼓肥料的过程。不难,就是费点力气,要耐心等。但看着开春时那一桶桶黑金一样的肥料,想着自家菜地能吃上好料,就觉得这功夫没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