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肥料这点事儿,不能瞎搞
刚开始自个儿捣鼓种点东西的时候,对肥料这玩意儿真没啥概念。看别人用啥咱就用或者去店里,老板推荐哪个就买哪个,图省事儿。总觉得,不都是肥嘛撒下去总比没有强,劲儿大点,庄稼肯定长得欢。
结果?有一年就吃大亏。
那年我种点西红柿和黄瓜,想着多上点肥,让它们结得多多的。买的是那种复合肥,看着氮磷钾含量都挺高,心想这下妥。底肥上,后面隔三差五还追施,每次都搞得挺足量。可怪事儿来,那苗是长,但叶子有点发黄,还卷卷的,看着没精神。旁边的邻居老王,他家地跟我挨着,土质差不多,用的肥看着还没我勤,但那菜长得绿油油的,结的果子也水灵。
我就纳闷,这到底是咋回事?
咱这人就是犟,非得琢磨明白不可。我就跑去问老王,他嘿嘿一笑,说:“你那肥,是不是用得太猛?而且光看袋子上那几个数不行,还得看它是个啥‘脾气’的肥。”
啥叫“脾气”?我当时就懵。老王看我一脸茫然,就跟我唠:
- 有些肥,劲儿是足,但性子“烈”,用多或者不对路,容易“烧”苗,或者让土变得不
- 有些肥,性子“温和”点,慢慢释放养分,适合某些菜或者某块地。
- 他还提到,咱这边的土,稍微有点黏,有点硬,用某些肥可能效果不甚至让土更板结。
听完我才有点明白过来,原来肥料还有这么多道道儿。
从那以后,我买肥料就不再只看那几个数字。我会多问问,这肥是速效的还是缓效的?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虽然咱不懂啥化学原理,但大概知道个意思,比如听说有些地偏酸,就不能老用酸性肥;有些地偏碱,就得注意。我还会扒拉开土看看,感觉一下是松软还是板结,再想想去年种这块地用的是啥肥,效果怎么样。
实践下来,确实不一样。比如,我开始尝试用一些腐熟的农家肥掺着化肥用,感觉土质都变松快点。对于不同的菜,在不同生长期,我也开始琢磨着用不同的肥,不再“一袋肥撒遍天下”。虽然麻烦点,但看着菜长得壮实,心里踏实多,也不浪费那肥料钱。
所以说,这肥料肥性,还真得咱自个儿多观察、多琢磨、多试试,不能光听别人说,也不能想自家的地,还得自己最解,用对“脾气”的肥,它才给你好好长。
添加微信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