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捣鼓牡蛎壳肥这事儿,特别是那股子让人印象深刻的“牡蛎肥料味”。起因也简单,就是有段时间特爱吃生蚝,吃完剩下一堆壳,扔觉得可惜。网上老有人说牡蛎壳是好东西,能当肥料使,钙多,还能调土什么的。我这人就爱瞎折腾,心想,试试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第一步:攒壳和初步处理
这事儿开头不算难,就是吃。每次吃完生蚝,我都不嫌麻烦,把壳里里外外稍微冲冲,刮掉里面残留的肉丝啥的。这步要是不做干净,后头那味儿可就更冲。攒一小堆后,找个大太阳天,全摊开在院子里晒。必须得晒透!不然湿乎乎的,后面不好弄碎,而且容易发霉,那味儿就更复杂。
第二步:弄碎,这可是个力气活
晒干的牡蛎壳看着脆,真要弄碎它,还真费劲。一开始我天真地以为用脚踩踩就行,结果壳硬得很,还贼滑,差点没把我自个儿给崴。后来老老实实找个厚实的麻袋,把壳装进去,然后垫上块木板,抡起锤子砸。叮叮当当,那叫一个吵!还得小心别让碎片飞出来扎到人。这活儿挺解压,但也挺累胳膊。不用砸得特别细,小块就行,太细那得用机器,咱家庭制作没那条件。
第三步:混合和发酵——“精华”来
碎壳弄好,接下来就是关键的发酵环节,也是“牡蛎肥料味”的源头。我找个带盖子的旧塑料桶,底下铺层园土,然后一层碎牡蛎壳,一层平时攒的厨余(菜叶、果皮啥的,没放油盐和肉),再来点土,就这么一层层铺上去。有人说加点红糖水或者发酵菌能快点,我没专门买,就弄点淘米水掺和点土进去,想着也能起点作用。最关键的一步来:盖盖子。但不能完全密封,得留点缝透气,不然里面厌氧发酵,那味儿更销魂。
然后,这桶东西就被我放到院子角落,一个不碍事又有点阳光的地方。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和偶尔的“关怀”。
- 刚开始几天,没啥特别的,就是普通的土腥味混合点厨余的酸味。
- 大概过一周多,那股传说中的“牡蛎肥料味”就开始显现。怎么形容?就是一股海腥味,混合着发酵的酸腐味,还有点土味。不算特别好闻,尤其是在夏天,温度一高,那味儿能飘挺远。每次去翻动(大概一两周翻一次,让它发酵均匀点),都得屏住呼吸,速战速决。
- 邻居有时候路过会开玩笑问:“你这炖啥好东西,味儿挺特别?” 我只能嘿嘿一笑,糊弄过去。
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两三个月,看天气和加的东西。等到桶里的东西颜色变深,没那么湿,最重要的是,那股浓烈的腥臭味减弱很多,变成一种比较能接受的陈腐土味时,我觉得应该差不多。
第四步:使用和观察
弄好的肥,看着就是黑褐色的土,里面夹杂着牡蛎壳的小碎片。我没直接撒植物根部,怕烧苗,都是混在准备换盆用的新土里,或者在种菜的地里挖坑埋下去当底肥。用的时候,还是能闻到一点淡淡的腥味,不过比发酵时好太多。
至于效果嘛没那么神乎其神,立竿见影。但用几个月下来,感觉土质是比以前疏松点,种的几盆小番茄和辣椒,好像是结果多些,植株也看着壮实一点。是不是完全是牡蛎肥的功劳,我也说不准,毕竟平时也浇水施其他薄肥。但起码没坏处,而且是废物利用,心里挺得劲。
说说我的感受
自己动手做牡蛎壳肥,是个挺有意思的实践。过程不复杂,就是处理壳
添加微信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