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氨基酸测定差
为什么气温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土壤透气性相关因素
一、土壤的性质;
二、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生物及微生物;
四、土壤湿度;
1土壤的性质:
土壤分为砂土、壤土、黏土。
砂土:此类土壤一般在河谷地带比较容易形成, 土壤透气性好,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养分含量少,土温变化较快,一般砂土种植作物建议果园留部分草或者选择性种植一些绿植,尤其是夏天,高温高湿,且气候变化快,土壤温度湿度不稳定容易导致植物根系损伤。砂质土孔隙度为33%~45%,通气孔隙较多。
壤土: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适耕期长,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一般壤土是经过农民去长期的改良而成的,天然壤土较少,原始森林表层土壤可以称之为壤土。壤质土孔隙度为45%~52%,有适量通气孔又有较多毛管孔隙,水气协调,利于作物生长。
黏土:一般南方土壤多为黏土,其中以黄土最为普遍,常偏酸性,此类土壤透气性差,保水保肥性好,但是根系较难生长与吸收营养,不耐旱不耐涝,黏质土孔隙度为45%~60%,以毛管孔和非活性孔隙为主。
三种土壤的区别
2 土壤孔隙
土壤孔隙是土壤透气性的关键因素,土壤孔隙是 土粒与土粒或者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孔洞。土壤孔隙是容纳水分和空气的空间,也是植物根系伸展和土壤动物,及微生物活动的地方。
土壤孔隙度与土壤通透性有直接关系
土壤孔隙度过大,土壤粘重,同期透水性差,也与种植管理有关,过度的使用化肥农药,土壤盐渍化严重,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生物种群减少,导致土壤板结,土壤性质变差。
3 有机质
耕地中的有机质分为土壤原有有机质与后天补充有机质。
1、土壤原有有机质:土壤原有有机质也由植物残骸与动物尸体通过腐烂发酵而形成,最典型的是东北的黑土,也是目前公认中国最肥沃的土壤,而有机质土壤表层最多,又叫做耕作层,原始森林中地表的有机质含量也比较高,而我国耕地有机质普遍较低。在日本,果园有机质含量可以达到6.8%。而国内的果园有机质含量大都在1.0%以下。不要小看这数字,中国要达到日本有机质水平 起码要五十年不间断的改良。
2、土壤后天补充的有机质:主要有这几种:a、种植作物残骸与土壤生物遗体,这类有机质又以种植作物残骸为主,但是这类有机质未完全被生物分解,导致携带植物病菌较多,联作容易产生病害,导致植物减产。
b、人工添加:主要以动物粪便与植物残骸通过发酵而成,称为有机肥,农家自家自然发酵也是有机肥的一种。目前市面上有百分之80的有机肥未完全发酵,此类有机肥直接用于根系容易烧根,且植物不容易吸收其中养分。
有机质对植物根系生长助力大
综上所述
土壤通气性的原因有:土壤性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两大类有关。
土壤通气性变差解决方案
1改良土壤性质
01物理改良
土壤性质先天决定土壤通透性,如通气性差的土壤:如南方的黏土,可以参砂土进行改良,而砂土同理可以加黏土改良。
02添加有机肥
添加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其中发酵分解的动植物肥料还含有氨基酸、氮磷钾、中微量元素,不仅增加土壤肥力,还能与土壤中的肥料螯合,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及增加肥料的持效期。同时提供微生物以及土壤生物生存空间,促进微生物与土壤生物繁殖,从而增加土壤通透性。
03合理使用化肥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以下导致土壤:1、土壤盐渍化,某些元素偏施过多,而元素与元素之间有拮抗作用,及某些元素多了,导致拮抗元素植物无法有效吸收而导致缺素,同时不利于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生物生存,导致土壤越来越板结,土壤通透性变差。测土配方能合理施肥能够高效的解决作物问题,降低种植成本。
植物各元素拮抗以及协作作用图解
04合理使用农药
农药又分为杀菌剂、杀虫剂、植物激素等,一些有机磷类杀虫剂,往往对土壤破坏性较大,杀虫谱广,将土壤中的一些有害生物连同有益生物一起杀死,从而导致土壤小生态被破坏,从而使土壤板结。不合理使用植物激素也容易导致土壤受损,如多效挫使用过多,植物生长缓慢等。
更多土壤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关注我,一起探讨。
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与解决方案,为什么气温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