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出售高质量的氨基酸液、氨基酸原粉、氨基酸微量元素、eddha铁、螯合铁等并支持肥料产品的定制,欢迎来电,免费索取样品!

  •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成都
  • 联系电话
    18681783931

螯合锌肥 螯合锌肥能和玉米控旺一起打吗

锌肥对黄瓜的作用

你好,黄瓜栽培中最常用的锌肥就是硫酸锌,国外也有用氧化锌和有机配合锌的。

硫酸锌属于水溶性肥料,有七水硫酸锌(无色结晶,易溶于水,农用肥含锌量为22%)和一水硫酸锌(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农用肥含锌量为35%)两种。

氧化锌(白色粉末,溶于酸碱)则必须磨成细粒才能在水中溶解一部分,而且粒径越细,肥效越好。

不同性质的土壤也影响锌肥的有效性。一般在黄潮土、砂姜黑土、黄绵土、耧土、褐土、棕壤、暗棕壤、碳酸盐紫色土和石灰性水稻土上施用锌肥效果最好,因为这些土壤中的有效锌含量普遍偏低,外界补充锌肥的意义很大。

土壤的pH也对土壤有效锌含量有明显影响,每增加一个pH单位,土壤锌的有效性就会下降100倍以上。土温过低、土壤通透性差、土壤可给态磷含量过高等也会造成土壤有效锌含量的下降。

建议大家用螯合锌肥,不与其他元素产生拮抗作用,营养多,含量足,易吸收。

土壤施用锌肥的可以在播种前撒施或进行条施。锌元素的移动性差,所以施后翻入土壤比单纯施在土壤表面效果明显要好。撒施锌肥的用量要大于条施的,而且在黏性土壤以及石灰性土壤的用量要大一些,施用量掌握在667米20.3~2.5千克的范围内。

锌肥在当季的利用率普遍不高,但是后效很稳定,一般都可保持3年左右,这一点务请菜农注意。黄瓜生长前期喷施的效果较好,一般要连续喷施2~3次,每次间隔一周左右。锌肥也可以用作黄瓜拌种、包衣、浸种和蘸根等方面,但使用的浓度一定要事先做过试验,以免伤苗,建议使用海餐沃螯合锌肥。锌肥施用量过大(每667米2超过3千克用量),也会造成黄瓜作物中毒,但主要是当季黄瓜会发生中毒。

螯合锌肥和磷肥能混用吗?

可以混用。

鉴于不同厂家质量差别很大,建议先少量试验一下。

什么是螯合肥料,螯合肥料的特点有哪些

说起螯合肥,这是通过制作方法命名的,各种元素成分物通过螯合在一起形成螯合物。

螯合物在化学上叫做络合物,它是由一个大分子配位体与一个中心金属原子连接所形成的环状结构。能与金属离子起螯合作用的有机分子化合物称为螯合剂,或叫配体。

螯合剂在植物的细胞中能有选择地捕捉某些金属离子,又能在必要时适量释放出这种金属离子。由于螯合剂具有对金属离子的“擒”(吞或捕捉)“纵”(吐或释放)的能力,让作物吸收营养更容易,更加充分合理。

所以,它在植物体内承担着指挥部的作用,平衡根、茎、叶、花、果实之间的营养供给,使植物茁壮生长。所以说,螯合剂在肥料生产上的应用是农业生产上的又一次革命。

螯合肥的特点

该肥料是以生态农业理论为研究依据,以微生物生命信息调节和缓释、控释技术为核心,经不同地区多年的田间实验,最新研制的一种既能增加农产品产量,又能改善农产品质量的生态肥料。具有如下特点:

集有机肥的特点和控释肥的高效于一体

含有作物营养调味因子和植物生长促进因子,并添加了多种能改善植物根系微生态环境,增强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力的高活性增效物质。对氮肥具有缓释、控释作用,对磷、钾元素具有活化功能,并能提高土壤中钙、镁、锌、锰等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缓释控释,营养均衡

肥料养分在土壤中能像有机肥那样,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释放,可满足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需求;凡收获物为一次性采收的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果树等),可将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的全部肥料,做底肥一次性施入土中,整个生育期内不用追肥;对于陆续采收果实的作物(如黄瓜、番茄等),可明显减少追肥次数,省工、省力,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植物对各种养分的吸收能力

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种养分的互补、平衡及协调功能,促进根系发育,。氮、磷、钾综合利用率提高20%–35%,肥效期较普通肥料增加一倍以上。在同等养分含量施肥条件下,可使大田作物增产15%—20%,经济作物增产15%–30%。

可调整和提高植物生理机能

增强作物对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的抗逆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同时还能增强植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分解和清除病原菌,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明显降低发病率,减少农药使用量。

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激发自生固氮菌的活性,提高土壤肥沃度。除了具有有机肥料的全部优点外,在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植物根际微生态平衡,提高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等方面,各项指标均能达到或超过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可使粮食作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的含量增加,使果菜类作物的糖度、着色度和保鲜耐贮性得到提高。具有有机肥料无可比拟的优良特性。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农业信息资讯

蜀ICP备150132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