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如何呢?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梅花生物(600873);根力多(831067);司尔特(002538);金正大(002470)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有机肥料市场规模;有机肥料市场竞争格局;有机肥料市场规模预测
行业概况
1、有机肥料定义及产品分类
有机肥料是农业中养分的再循环和再利用部分,根据《有机肥料NYT525-2021》标准提供的定义来看,有机肥料指原料主要来源于植物或动物,经过发酵腐熟的含碳有机物料,其功能是改善土壤肥力、提供植物营养、提高作物品质等。
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各有特点,主要的区别概括总结如下:
2、有机肥料主要分类及效用分析
有机肥料来源广泛,所以种类很多,按照肥料来源有机肥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行业发展政策背景
当前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有机肥料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相关部门积极制定并不断完善化肥行业政策,从有机肥料产量、利用率、施用方式、原料结构、产品质量、经营企业的税率、产品进出口税率等方面出台政策调整化肥市场秩序,促进有机肥料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国内有机肥料行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行业产业链分析
我国有机肥料产业链上游主要由畜牧、农业废弃物和工业生活废弃物组成,其中动物排泄物、秸秆和海藻等为有机肥料的主要原料来源。中游有机肥料可以分为秸秆肥、粪便肥和腐殖酸肥等,在下游的应用场景中,可以分为经销商——集市配送方式和电商平台方式,最终运送到相关种植单位手中:
我国有机肥料产业链环节中,上游主要由畜牧集团、城市淤泥处理企业组成,如大唐牧业和中科博联等,中游有机肥料生产环节中,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阜丰集团以及根力多属于有机肥料行业技术水平相对具备优势的企业,在下游经销环节中,直播电商带货和电商平台为主要的线上销售环节,但是绝大部分销售份额是通过线下农贸经销商进行输送销售的。
中国行业发展现状
1、 中国有机肥料行业产量规模分析
(1)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供给能力分析
根据我国主要有机肥料的产量来看,目前我国有机肥料总体产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随着化肥0增量政策的不断推进,初步统计2021年年底我国有机肥料产量达到5500万吨。
(2)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供给水平分析
中国有机肥料行业主要企业有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市众和有机肥料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根力多科技新型肥料自主研发产品占比超80%,形成9大品类、10大品牌、110个品种的产品矩阵。
2、中国有机肥料行业需求量规模分析
以下将从需求范围、需求波动、下游渠道特征等方面,分析有机肥料行业需求特征如下: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有机肥料肥料累积应用面积5亿亩以上(蔬菜、果树、甘蔗、中草药、烟草、粮食等)。根据“十三五”计划总结大会公布的信息来看,2020年我国有机肥料总体使用面积达到5.78亿亩的水平,2021施用面积进一步提升至6.06亿亩。
根据农村种植网和农村农业部提供的信息来看农作物种植工作中,有机肥正常施用量是每亩100-200公斤为宜。前瞻以每亩有机肥料使用量120公斤来测算,结合我国有机肥料施用土体规模,核算得出2021年我国有机肥料施用需求量已经达到7277万吨。
3、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规模体量测算
2021年我国有机肥料施用量约为7277万吨;在价格方面前瞻结合有机肥产量占比较大的秸秆肥和畜禽类粪便肥料的均价,得出有机肥料整体平均价格主要在1010元/吨的水平,在此口径下2021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35亿元,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4%。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 行业企业竞争格局
前瞻结合中国有机肥料行业主要企业的有机肥料业务营收规模和企业主要聚焦业务类型,并通过对比企业技术规模发展现状,总结出目前中国有机肥料行业企业竞争格局分布,综合来看目前行业内还未产生具备非常明显规模优势的企业,梅花生物科技集团在各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2、 区域竞争格局分析
根据企查猫提供的信息来看,我国有机肥料行业主要竞争者多聚集于山东、北京等地,其中金正大和庞大生物等龙头企业在山东布局。除此之外,许多中小型有机肥料企业大多聚集于山东、安徽等地,使其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
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2015-2021年在国家大力推广和应用有机肥的推动下,国内企业加快了有机肥产能和产量的扩大。在我国《“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等支持政策频出的背景下,我国有机肥料行业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前瞻预计2022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近780亿元,预计到2027年达到1092亿元的水平,5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7%左右。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有机肥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河西灌区制种玉米化肥减量技术对制种产量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河西灌区制种玉米化肥减量技术对制种产量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是为了解决化肥超量施用的突出问题。化肥超量施用是河西灌区制种玉米种植中的突出问题,为探寻制种玉米化肥减量途径,在甘肃张掖同时设置3个田间试验,采用的化肥减量技术措施分别为化肥配施有机肥,化肥配施中微量元素和制造玉米套作绿肥,通过对各项试验中制作玉米产量的分析,探究制种玉米化肥减量有效措施。
有机肥与化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有机肥与化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可增强土壤的深处供肥和耐酸碱的能力,进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吸收和利用,肥效长。在盐碱地上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分解后。 四。它施入土壤后、改良土壤结构、钾三要素,分解慢。有机肥腐解后产生的一些酸性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钼等微量元素、锌,可为农作物提供全面的营养,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 二,能够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施入有机肥后,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有机肥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和丰富的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和化肥中的矿物质养分溶解,还可以提高土壤的也隙度、提高抗旱耐涝能力。 五,还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六,还含有硼,是一种完全肥料,可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施入土壤后。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分解时产生的有机酸,养分不易流失,有利于耕作及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 *** 作物生长,在干旱情况下,使土壤变得疏松,促进根系的发育。有机肥中不但含有氮,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养料。微生物又通过其活动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丰富土壤中的养分,改善根系的生态环境。 一、肥、热状况。有机肥腐解后。 三、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及缓冲能力、磷、气、促进微生物繁殖,可减轻盐碱对作物的危害。有机肥施入土壤后、提高化肥利用率。有机肥施入土壤后,提高作物的耐涝能力,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七
女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作用很简单
可持续发展就要叫我们当今社会一代一代发展不停止
但是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做到的~~需要一代一代的有才能的人
所以女性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传宗接代..不段持续下去
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有些学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理:
1 回圈再生原理
生物圈中的物质是有限的, 原料、产品和废物的多重利用及回圈再生是生态系统长期并存并不断发展的基本对策。生态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 各系统间相互依存, 相互联结, 互为促进, 在一定条件下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组成和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掌握系统执行规律的基础上, 在系统内建立和完善这种回圈再生机制, 使物质在其中流动往复和充分利用, 这样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而且还可以避免或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 使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同时实现。资源的回圈利用要求在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回圈、能量回圈和资讯传递必须具备多个终端和介面, 系统内食物网的联结度大而且是多维的, 即高度网路化, 而每个网点上的功能由一个物种单独或多个物种共同协作完成, 这意味着回圈再生原理的应用以生物多样性为前提, 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大意义。
2 自我调节原理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任何一个生物的发展过程都受到某种或某些限制因子或负反馈机制的制约作用, 也得到某种或某些利导因子或正反馈机制的促进作用。过程稳定的生态系统, 这种正负反馈机制是相互平衡的。健全的生态系统就靠这种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所以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不能破坏生态系统这种自我调节机制, 要充分利用这种机制, 因势利导进行人类的经济活动。比如, 任何牧场的牧草生产力与载畜量都存在反馈平衡机制, 在人类没有干预的情况下, 这个牧场生态系统的牧草生产力与载畜量会趋于动态平衡以维持牧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进行生产实践过程中应尊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不能随意开发。所谓“人定胜天”或“征服自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无知或知之肤浅。人类应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生产活动, 尤其是对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时, 特别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规划时, 应确实贯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原理, 以保证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进而促进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
3 系统的统一性原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 构成系统的各个组分是有机联络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形成有序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性或有序性体现在各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回圈、能量流动和资讯传递能够持续进行。生态系统的演替表现为各组分之间的统一性加强, 即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一个地带性的顶极群落, 其根本特征是系统内物质能够良性回圈、能量能够充分利用, 并具备健全的资讯反馈机制。任何组分的畸形发展或不合理的结构改变都有可能破坏系统的统一性, 从而削弱其功能, 当超过某一阀值时, 则引起系统的崩溃。统一性原理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统筹兼顾, 不能片地、急功近利地发展某一组分而削弱另一组分, 不能片面地无节制地进行某一区域开发而不顾全域性利益。这种错误观点在传统林业经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们关心的是木材生产, 于是乱砍滥伐, 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 而置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不顾, 当然最终也就削弱了森林的整体功能的发挥, 导致其结构溃散, 整体效益不良, 使森林生态系统向着逆行方向演替。系统的统一性原理还意味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原有的合理组分结构, 不能任意改变, 比如草原生态系统不能随意开垦为农田, 过去围海造田、围湖造田是典型的倒行逆施行为, 与可持续发展是根本对立的。
论述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产所,肥料是作物生产最基本的营养来源。
要明确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人口、粮食、资源、环境与能源五大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可持续的农业应该能够维护土、水资源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使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并能够被社会所接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持续农业也在不断提高与完善。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宗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法来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农业综合体系。其中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不仅是基础的基础而且是各种持续关系的纽带。
我国地少人多,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数量有限,要解决好粮食问题,就必须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在我国有限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60%以上,其中养分贫瘠是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加上施肥技术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著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而,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的土壤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土壤肥料学的发展,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最基本的。
生物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可以建立生物能源,替代原有的天然能源。
2.可以建立新型的生物反应器,可以用于各种生活用品的生产
3.产生高产的,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
4.生产更多的毒副作用下的药物
5.有助于我们加快对人类及生物界的了解,做更多有益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事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保护环境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借鉴作用
1、从根本上进行一个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形成一个良性回圈。 2、明确了“三农”工作的战略重点,为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 3、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扩大发展的回旋余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谁知道环境监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啊?
强化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之一。环境保护事业开创20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环境管理为中心,建立健全了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建设专案环境保护“三同时”等老三项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限期治理、污染集中控制等新5项制度,加强了环境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了环境现场监督管理,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90年代以来,在我国着力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实施污染总量控制、“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治理、重点城市环境功能区达标和工业污染源达标、取缔关停“十五小”等跨世纪工程中,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发挥了更为突出的作用。
排污收费: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
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从法律上确立了排污收费制度。国务院先后于1982年、1988年释出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和《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对排污费征收、管理和使用作出了明确规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形成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2部环境保护法规、20多项部门规章及地方80多部规范性档案组成的排污收费法律体系,为排污收费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1998年底,全国共向50多万个排污单位累计征收排污费385.15亿元,其中用于补助治理的资金为239.70亿元,用于补助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资金123.53亿元。1998年全国征收排污费49.13亿元。
排污收费作为一项经济手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污染治理,并为环境保护筹集了必要的污染治理资金。
“八五”期间,全国用于污染治理的环保补助资金达74.96亿元,安排治理专案89430个,占同期全部污染治理专案的69.02%。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我国 *** 把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作为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作出法律规定,到1986年国务院环委会、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颁布《建设专案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8年国务院颁布《建设专案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已基本上形成了国家、地方和行业相配套的多层次的、与其它环保法规相衔接的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法规体系。1986年以来,国家共制定颁布建设专案环境保护管理行业行政规章50多项,组织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建设专案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等的编制工作。
1990年以来,全国共审批建设专案45万个左右,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逐年上升,大中型建设专案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率分别从1991年的56%、85.5%提高到1998年的91.1%和95.3%。
1998年全国共完成18063项工程的环保验收工作,国家环保总局从1995年开始对128个重大专案进行了环保设施验收,严格的管理促进了企业环保工作。据统计,1996-1997年,全国建设专案环保投资240亿元,占同期建设专案总投资的4.4%。
1997年,全国实施执行“三同时”投产专案16650个,“三同时”合格率91%。通过贯彻“以新带老”、“总量控制”原则,带动老污染的治理,实现了“增产减污”的目标。
建设专案环境保护管理已拓展到各类开发区及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外资企业、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专案。各省、市普遍加强了饮食娱乐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乡镇工业通过加强环境管理,“三同时”执行率已由75%上升到89.5%。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资源开发建设专案逐步纳入环境管理轨道。矿产资源、水利、水电、农业土地区域开发等专案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国家对三峡、南水北调、黄淮海、塔里木、三江平原、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重大专案加强了环境保护管理。
多年来,从事建设专案环境管理、评价及技术支援的专业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国家环保局先后颁布了《建设专案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证书持证单位日常考核制度》。截至1997年底,国家环保局已举办各类环评技术培训班57期,培训7100多人,并从1998年起实施环评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环境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环保系统已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现有各级环境监测站2223个,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监测网路。环境监测人员35928人,占全国环保人员总数的42.4%。
国家环保局先后颁布了《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等法规性档案,制定并颁布了《水和废水监测技术规范》、《污染源监测技术要求》等一系列技术规定,制定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保护体系、环境监测站规范化管理制度、环境监测资讯传输系统和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1993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局组建了全国环境监测网路,有监测人员11210人。
20年以来,我国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逐步提高。目前,环保系统监测系统仪器原值约为5.2亿元,环保系统已拥有5种大型仪器(原子吸收、离子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色质联机)共1257台,微机885台,监测车1449辆。
20年来,环境监测工作的范围和任务逐年增加,在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站中,已有173个站开展了大气监测,170个站开展地面水监测,169个站开展了噪声监测,30个站开展海水水质监测,127个站开展了生物监测,159个站开展废水、废气监测。全国各级监测站每年约上报有效监测资料3千万个。
1980年以来,为摸清中国环境状况的底数,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环境管理措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多项大规划的全国性环境调查。其中有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调查、全国主要粮食中有机氯农药含量的调查,全国工业污染源调查,提出了全国重点控制的3000家、6000家和9000家污染企业名单等。编制了“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全国环境监测规划。配合长江三峡大坝截流工程和流域污染治理工作,国家环境保护局还组织了长江及三峡库区水质的同步监测、淮河水质同步监测及淮河、太湖污染治理达标监测,完成了《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网路建设规划研究》等。多年来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近10亿决策性资料。为环境管理决策和环境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提高环境监测管理的科学水平,1989年12月成立了环境监测咨询机构“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1990年开展了全国性的市、县级环境监测优质实验室评比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网考核,1992年开始环境监测站的计量认证工作,使监测站的建设和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管理轨道。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以行政区域、行业部门和环境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环境监理:强化治理力度、提高设施正常运转率
1993-1995年,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国务院环委会连续3年开展了环保执法大检查。王丙干、宋健、曲格平、徐志坚、解振华等领导亲自带队,派出23个执法检查团,检查了23个省(市、自治区)。各地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执法检查活动。1997年-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又连续2年组织开展了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联合执法检查。对全国27个省(市、区)及其下属的47个地市、45个县、8个乡镇的各级人民 *** 和272个企业进行检查。
按照《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取缔、关停“十五小”的要求,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取缔、关停“十五小”的工作。到去年年底为止,全国共取缔、关停“十五小”有65244个,占应取缔的87.25%. 除经国务院批准延期的云南、贵州及新疆的关停率分别为87%、76%和85%以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达到100%。全国因取缔、关停“十五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19.7%亿吨,减少废气排放量423亿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量8124万吨。
1997年以来,重点流域环境现场监测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淮河流域的四省环保部门及其环境监理机构共对污染企业进行19844次的现场监督检查。1999年上半年,淮河流域日排废水100吨以上工业企业已达标验收的上升到1105个。太湖流域的上海市和江苏、浙江二省环保部门及期环境监理机构开展对日排废水100吨或COD30公斤的排污单位的现场监督检查。云南省环保部门也对滇池流域排污单位加强了现场监督检查。
由于各级环保部门不断加强环境现场监督执法力度,污染治理设施正常动转率逐年提高,已由1992年的88.6%提高到1998年的92.6%,有效遏制了排污单位擅自闲置或拆除设施现象;大中型专案“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其他各项制度也逐步得到强化。
1999年1月,黄河小浪底河段发生严重污染,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环保局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及时采取措施,三省累计出动环保执法和监测人员1200多人次,对已经取缔、关停的1万多家“十五小”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到1999年2月底,黄河干流水质已基本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
今年上半年,监督管理司共查处污染事故、纠纷及群众和新闻单位反映的热点问题38起。同时还有效地指导了重庆、辽宁发生的2起污染泄露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避免了污染损害。
经过一线执法,基本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形成省、地(市)、县、乡(街道)四级网路。全国共有省、市、县、乡四级环境监理机构7714个。
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在环境监理工作试点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环境监理工作的制度体系。先后颁了《环境监理工作暂行办法》、《环境监理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式》、《环境监理人员行为规范》、《环境监理报告制度》、《环境监理政务公开制度》。
队伍管理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完善执行标志,统一执法证件,加强队伍培训,环境监理队伍素质逐年提高,并涌现出一批像刘新民、沈阳市环境监理大队为代表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地铁可持续发展中 *** 的作用
只要 *** 有钱肯给老百姓出行上化。
2021年有机肥将迎来大爆发期!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有机肥与化肥的关系此消彼长,化肥用量多了,有机肥的使用量就会降低。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化肥对有机肥的这种挤出效应持续了30年!
但是!近两年,在化肥零增长行动和土壤保护的大背景下,化肥行业单边突进的势头戛然而止。有机肥重出江湖!
对此,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何才文曾表示,实现化肥零增长已无悬念,未来的目标是要持续负增长。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有机肥行业人士却备受鼓舞。在此前由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有机肥分会于秦皇岛召开的有机无机肥料产业对接大会上,一些专家直呼:有机肥与化肥要平分天下。
目前,有机肥在整个农业肥料投入中占比在20%左右,如果提高到50%,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大略测算:按照这个目标,有机肥产业的年产值将达3600亿元。
图片
化肥效果下
降
一半
有机肥其实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肥料,数千年农耕文明,靠的主要就是农家肥这种有机肥料。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机肥与化肥大约各占50%,但化肥工业在此后的30年获得了飞速发展,至今已经占据了80%的肥料市场份额,可谓速度惊人。
化肥为养活快速膨胀的人口功不可没,但是,化肥包打天下的弊端也正日益显现。首当其冲的便是,高强度的掠夺性种植引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而化肥对于改善耕地质量并无有效的方法,不合理的施肥甚至会加剧耕地退化。数字显示,目前中国的中低产田占比达到65%,从根本上而言,没有健康的土壤,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因而,在化肥之外寻找替代产品便成为必然。
化肥大量投入,还引发了对有机肥的排挤,使得土壤有机质水平触及到警戒线。
有机质代表的是土壤肥力,与粮食产量正相关。由于有机肥投入过少、有机质下降,由此引发另一个新问题,就是化肥的报酬效应递减。数据显示,1975年,一公斤化肥可产出25公斤谷粒,到2008年,这个数字降低到8~9公斤。油料和棉花也是如此,一公斤化肥的产出量降幅达到50%左右。
换言之,短短30年,化肥对粮食生产的报酬效应较之前降低了一半之多。
有机肥发展的东风已经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化肥行业和农业的形势,都在助推有机肥这个产业在经过30年的下滑和低迷之后,如今又将走上前台。从化肥零增长到土十条出台,以及在化肥复征增值税而有机肥依然免税的政策鼓励下,有机肥似乎迎来了难得的宠幸。
事实上,有机肥产业从数量上看规模并不小。根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有机肥分会的数据,目前全国有机肥企业共有约2283家,商品有机肥947万吨,其中精制有机肥318万吨、生物有机肥151万吨、有机无机复合肥422万吨。在这个枯燥的数字背后,其实反映了有机肥行业小而散的现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能够像大化肥一样做大的企业寥寥无几。
有机肥产业落后,是短板、也是潜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有机肥原料的有机废弃物在中国来源极为广泛,这是未来数十年有机肥产业崛起的物质基础,而2017年以来,国家对于有机肥原料:包括秸秆化,畜禽粪化,等制作有机肥的项目支持补贴力度空前,有机肥发展的政策和东风已经来了。
2021年有机肥迎来大爆发期!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2021年要持续推动化肥农药负增长,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应用范围,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坚持并确保农业绿色发展!2021目标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望各地政府积极参与落实!
新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曾说,
一号文件特别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导,
要让更多农产品将贴上有机绿色标签。
这是新世纪第14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图片
纵观全球发达农业国家,大幅提高有机肥的使用比重是普遍现象,绝大多数都超过了一半这个分水岭。数据显示:欧美国家肥料结构中,有机肥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美国,有机肥料占比46%;英国占57%;德国占60%;法国占37%;澳大利亚占55%;加拿大占60%;韩国占48%;日本更是达到非常高的76%。
由此进一步推断,如果中国肥料当中有机肥与化肥各占一半的比例,也就意味着有机肥的实物量要达到6亿吨,以每吨产值600元来计算,那么整个产业的年产值将高达3600亿元。这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肥料行业新的发展空间。
有机肥的逆势扩张,将从根本上改变肥料产业结构,并有望掀起新一轮产品创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