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种地施肥,图省事,年年都用差不多的复合肥。买一大袋,均匀撒下去,完事儿。觉得肥料嘛不都一个样,能长庄稼就行。
头几年还行,后来就觉得不对劲。地是越来越板结,就是那种雨下不大透,太阳一晒就裂口子的那种。拿着锄头刨下去,都费劲。庄稼,看着苗还行,但就是不壮实,到后期,产量也感觉一年不如一年。心里就犯嘀咕,这肥也没少上,咋回事?
有次去镇上买东西,跟农资店的老板闲聊,他就提一嘴,说我这可能是肥没“轮”开。他说,老用一种肥料,地里的某些东西就越用越少,另一些可能还堆积,营养不均衡,地就“偏食”,能长好才怪。
琢磨明白,开始动手
我这人就爱琢磨,听他这么一说,回来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想着也是,人吃饭还讲究个荤素搭配,地咋就不能换换口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瞎整。
下决心改!
第一步,就是不能盯着一个牌子一种配方买。开春备耕前,我特地多跑几家店,看看不同的肥料。以前光看牌子响不响,价格便不便宜,现在我得瞅瞅包装袋上写的那些氮磷钾含量,还有没有啥中微量元素啥的。虽然咱也不懂那些复杂的化学名,但至少知道要换着用。
- 春季底肥:选个氮含量相对高一点的,想着开春长苗子得劲儿。但也注意磷钾不能太低。
- 追肥:到庄稼需要拔节或者结果的时候,就换成磷钾含量高一些的。
- 有机肥:我还特意买些发酵好的羊粪肥,虽然臭点,但听说对改良土壤特别就掺和着化肥一起用。想着不能光给“化学饭”,也得来点“农家菜”。
实践过程中的记录
买肥料的时候,我也学精点。不去那些看着不正规的小门脸,尽量找大一点的、信誉好点的农资店。包装袋子也仔细看看,生产日期、厂家、合格证啥的,都瞅一眼,心里踏实点。
施肥的时候,也不像以前那样“天女散花”。根据不同时期,庄稼的长势,大概估摸着用多少。比如苗期少施点,后面需要营养再加量。有机肥就提前些混到土里,给它点时间分解。
效果咋样?
干这一年多,最直观的感觉是,地好像松快点。今年春天翻地的时候,明显感觉没那么硬,土块也容易碎。出的苗感觉也比以前壮实,叶子颜色也正。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出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得长期坚持。
反正我是打定主意,以后这肥料,就得换着来。不能再图省事,把好好的地给喂“偏食”。就像过日子,得精打细算,地也得用心伺候着,它才能好好回报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