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自己弄有机肥这个事儿,还真不是一时兴起。主要是,自己家阳台那几盆小菜,老觉得长得蔫唧的,买来的肥用着也不放心,老怕有啥化学东西。寻思着,老一辈不都自己沤肥嘛咱也试试。
第一步:攒家当
这活儿第一步就是收集原料。我这人懒,也没专门去搞啥复杂的,就是平时生活里那些玩意儿:
- 厨房里的:每天削下来的水果皮(苹果核、梨核、香蕉皮啥的),择菜剩下的烂菜叶子、菜梗子,还有喝完的茶叶渣、咖啡渣。重点强调一下,肉、油、奶制品这些可千万别放,容易发臭招虫子。
- 院子里的(如果你有的话):我有时候会弄点小区里扫的落叶,还有剪下来的草屑。没有也无所谓,光厨房垃圾也够用。
- 特别加料:鸡蛋壳是个好东西!我攒一堆,洗干净晒干,然后用擀面杖碾得碎碎的,这个直接混土里或者后面加堆肥里都行,补钙。
基本上就是这些,攒个把星期,弄一小桶。
第二步:找个地儿开干
我没啥专业设备,就找个带盖子的旧塑料桶,底下钻几个小孔透气漏水。你要是地方大,在角落挖个浅坑也行,老法师都这么干。我住楼房,只能用桶。
然后就是“铺床”。我先在桶底铺一层大概几厘米厚的干土,据说是能吸走多余的水分,防止太湿发臭。就把我攒的那些“家当”一层一层往里放。
我的方法挺糙的,大概就是一层“绿的”(菜叶果皮这些湿垃圾),铺一层“棕的”(干树叶、碎纸板啥的,没有就多放点土),差不多交替着来。每铺几层,我就撒上一把土,据说能帮助发酵。千万记住,别压得太实,得留点空隙让空气流通。
第三步:耐心等着,偶尔动动手
盖子盖但不是完全密封,留点缝透气。然后就把它放在阳台角落不太碍事、又能晒到点太阳的地方。接下来就是等。
这个过程不能完全不管。大概每隔一个星期,我就用个小铲子或者棍子把它翻腾几下,让里面的东西均匀接触空气,这样发酵得更快也更均匀。刚开始翻的时候,可能会有点酸酸的味道,但只要你干湿搭配得一般不会是那种恶臭。
看着那些菜叶果皮慢慢变黑、变软、分解成黑褐色的碎末,还挺有成就感的。这个过程挺慢的,得有耐心,根据天气和放的东西不一样,快的话一两个月,慢的话可能要小半年。
第四步:出成品,用起来!
啥时候算好?就是里面的东西都变成深褐色或者黑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质地也松散,闻起来是那种泥土的清香味,那就差不多。
用的时候,我一般是把它和园土掺在一起,大概一份肥配三四份土的比例,给我的小番茄、小辣椒当底肥,或者直接撒在盆栽土表面薄薄一层。看着菜用自制肥后长得精神多,叶子也绿油油的,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
整个过程,说难也不难,就是需要点耐心和地方。但看着那些“垃圾”变成宝贝,滋养自己的小菜园,这感觉真的挺推荐大家也动手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