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以前的肥料,那真是得翻翻我自个儿捣鼓园子的老黄历。刚开始那会儿,啥都不懂,就知道地里得加点东西,庄稼、菜才能长得不像化肥种类多得眼花缭乱,那时候选择可没那么多,主要还是靠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
最早接触的农家肥
我记得最开始用的,就是最常见的农家肥。那时候住在乡下边上,搞点鸡粪、猪粪啥的还算方便。但这玩意儿不能直接用,新鲜的劲儿太大,容易“烧”苗。我就学着老辈人的样子,找个角落,把它堆起来。
- 堆肥过程:先是找邻居要些他们清理出来的禽畜粪便,那股味儿,现在想起来还挺上头。拉回来之后,掺和上一些烂菜叶子、杂草、还有园子里扫的落叶,再稍微加点土。隔段时间就得去翻腾一下,让它里面发酵得均匀点。这个过程挺看耐心的,也挺费力气,尤其夏天,苍蝇蚊子嗡嗡的。
- 判断腐熟:得等它彻底腐熟才能用。怎么看?就是颜色变得深黑,没啥臭味,质地也松散,抓一把在手里感觉不到原来的那种黏糊劲儿。这通常得好几个月,急不来。
- 施用:腐熟好之后,就在翻地的时候,把它埋到土里去。或者在种菜的时候,挖坑垫在底下当底肥。效果嘛确实不错,用之后地显得特别“油”,种出来的菜也感觉更有味儿。
草木灰和绿肥的尝试
除粪肥,草木灰也是个好东西。冬天烧柴取暖,或者秋天清理院子里的枯枝败叶烧完之后,剩下的灰烬我都会小心收起来。这玩意儿是钾肥的主要来源,而且是速效的。撒在地里能中和一点土壤的酸性,对结果的蔬菜特别
不过用草木灰得注意,不能用太多,而且不能和铵态氮肥(比如当时偶尔能弄到一点的碳铵啥的)混用,不然氮素就跑掉。我一般是在下雨前撒一点,或者兑水浇。这个获取简单,用起来也方便,算是那时候挺喜欢的“补充肥料”。
后来地种得多点,还试过绿肥。就是特意种一些豆科植物或者草,等长到一定程度,直接翻耕到地里。它们腐烂之后就能给土壤增加有机质和氮素。这个比较省事,但是得牺牲一季的种植时间,或者是在作物轮作的间隙搞,有点占地方和时间。
自己沤肥的经历
还有就是自己沤肥。厨房里的菜叶果皮、淘米水、豆渣什么的,舍不得扔,就找个大桶或者挖个坑沤起来。这个味儿也不小,而且时间更长。里面得加水,保持湿润,让微生物好好工作。
沤肥这活儿,挺考验人的。夏天容易招虫子,冬天发酵又慢。有时候掌握不好水分和通气,沤出来的东西要么太干要么太臭,效果也不稳定。但那时候条件有限,能利用的都尽量利用起来,也算是一种节约。
为啥要折腾这些?
现在想想,那时候弄这些“老掉牙”的肥料,一方面是确实没啥别的选择,买化肥不方便也不便宜。另一方面,也是受老一辈影响,觉得这样种出来的东西“地道”、“放心”。虽然过程麻烦、脏、累,但看着土越来越黑越来越松软,种出来的东西长势喜人,心里头那股踏实劲儿,是现在用速效化肥很难体会到的。
那时候,每次给地里上完这些自己沤的、堆的肥,都感觉跟土地亲近不少。手上沾满泥土和肥料的混合物,虽然味儿不好闻,但觉得这才是种地该有的样子。现在条件好,肥料选择多,方便是方便,但有时候还是会怀念以前那种“一把汗水一分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