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出售高质量的氨基酸液、氨基酸原粉、氨基酸微量元素、eddha铁、螯合铁等并支持肥料产品的定制,欢迎来电,免费索取样品!

  •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成都
  • 联系电话
    18681783931

肥料工艺设计要注意什么问题?避开这些常见误区能少走弯路!

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之前捣鼓肥料工艺设计那点事儿。这玩意儿听着挺高大上,干起来就是一堆琐碎活儿,全是土办法试出来的。

起步阶段的摸索

刚开始接触这块的时候,真是两眼一抹黑。手里就只有一些基本的原料,氮、磷、钾这些,还有一些有机物料。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这些玩意儿掺和到一块儿,做成好用的肥料。但怎么掺,比例是用啥设备,一开始都没谱。

最早尝试就是简单的物理混合。找个小搅拌机,把几种原料按大概想的比例倒进去,哐哐一顿搅。结果?要么是粉尘满天飞,呛得人不行;要么就是混得不匀,这边含量高那边含量低,根本没法用。

磕磕绊绊的试验过程

物理混合不行,就得想别的辙。那时候听说有种造粒的工艺,能把粉末变成颗粒,好用还不飞尘。于是就找资料,看人家大概是怎么做的。解到得加水或者粘合剂,还得有专门的设备。

咱也没那条件,就土法上马。弄个类似滚筒的东西,把料倒进去,一边转一边少量喷水。想着让粉末自己粘起来成小球球。

  • 水分控制是关键:水加少,根本不成粒;水加多,直接变成一锅烂泥,黏在滚筒壁上抠都抠不下来。那段时间,手上、身上全是泥巴,实验室搞得一塌糊涂。
  • 原料预处理:后来发现,有些原料本身就爱吸水,或者容易结块。得先把这些原料处理一下,比如先烘干,或者粉碎得更细,再拿去混合造粒,效果就好一些。
  • 发酵的麻烦: 如果用到有机物料,发酵是个绕不开的坎。有一次,估计是碳氮比例没调对,或者是水分没掌握那味道,老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氨味,而且料子黏糊糊的,根本没法进行下一步。只能倒掉重来,调整配比,控制好氧气和温度。

解决出现的问题

好不容易把颗粒造出来,新的问题又来。

一是颗粒强度不够。造出来的颗粒,看着还行,用手一捏就碎,运输和施用过程中肯定不行。这就得调整粘合剂的种类和用量,或者改进干燥的温度和时间。反复试好多次,才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出来的颗粒既结实又不容易碎。

二是肥料结块。做好的肥料,放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潮湿天气,就容易结成大块,跟石头似的。这问题也挺头疼。后来解到是吸潮的原因。解决办法就是尽量降低成品的水分含量,改进包装密封性,有时候还得加点防结块剂,虽然心里不太情愿加添加剂,但为好用也没办法。

三是效率太低。一开始全靠手工和小设备,搞一批料得累个半死,产量还低得可怜。后来慢慢攒钱,添置一些半自动化的设备,比如好点的搅拌机、造粒机、筛选机、烘干机,把流程串起来,效率才算提上去点。

最终的工艺路线(暂时)

经过这么一通折腾,总算摸索出一条相对顺畅的工艺路线:

  1. 原料准备: 检查各种原料的指标,不合格的不能用。需要粉碎的粉碎,需要烘干的烘干。
  2. 配料混合: 按照计算好的配方,把各种原料精确称重,然后倒入混合机里充分搅拌均匀。
  3. 造粒: 把混合好的物料送入造粒机,同时控制好加水量或者粘合剂的量,让粉末变成规定大小的颗粒。
  4. 干燥: 刚造出来的颗粒水分比较高,得送进烘干机里,把水分降到安全范围,防止后面结块和发霉。
  5. 冷却筛选: 烘干后的颗粒温度还很高,需要冷却。然后通过筛子,把太大或者太小的颗粒筛出去,保证成品颗粒大小均匀。不合格的颗粒返回前面的工序重新加工。
  6. 包装: 就是称重、装袋、封口。包装袋也得选好点的,防潮性要

一点感悟

搞肥料工艺设计,真不是坐在办公室画图就能搞定的。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更多的是靠一次次的实践、失败、再实践。你得不怕脏不怕累,亲自去操作,去观察,去感受每一个环节的变化。很多细节问题,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发现,也只有通过不断调整和尝试,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整个过程,就是个不断试错和优化的过程,挺磨人的,但也挺有成就感的。

蜀ICP备150132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