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给家里那些热植(就是热带植物)喂食,刚开始真是头大。真的,不是我瞎说,那会儿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啥也不懂。
网上看这个说那个说妙,什么通用肥、专用肥,进口的、国产的,液体肥、颗粒肥,搞得我晕头转向。买回来一堆,也不知道哪个对哪个。最开始就是瞎用,买那种最普通的绿色瓶子的液体营养液,滴几滴到水里,然后就浇。有时候感觉有点效果,有时候又没啥反应,甚至叶子还黄。
家里的龟背竹、蔓绿绒,还有那几盆海芋,一开始老养不要么僵苗不长,要么叶子软趴趴没精神。我就琢磨,是不是肥不对路。然后我就开始折腾。
我先是试那种挺火的,叫啥“美乐棵”的,有液体的也有颗粒缓释的。液体的用起来还是老感觉,量不好把握,心里没底。后来重点试那个缓释颗粒肥,就是撒在土表面的那种。感觉这个省心一点,撒一次能管挺久。用大概小半年,确实有些植物,像那盆大叶子的蔓绿绒,状态稳定多,叶子也明显绿油油、厚实不少。
但也不是所有植物都爱这个。有些比较敏感的,或者小苗,感觉用缓释肥还是有点猛,或者说反应慢。我就又去搞点粉末状的水溶肥,像花多多系列什么的。想着这个兑水里,浓度好控制,吸收也快。生长旺季的时候,比如春天,我就隔个十天半个月,用稀释得很淡的水溶肥浇一次,感觉像是给它们加餐。
为啥我这么折腾?还不是吃过亏。记得刚开始养那棵白锦龟背竹,宝贝得不行,叶子刚开始挺漂亮的。听人说要大肥大水,我就猛灌一种浓缩营养液,还加量。结果?没几天叶子边缘就焦,新出的那个小芽尖直接黑,蔫。差点给我整没!那时候真是心疼死,天天盯着看,到处查资料,问养得好的朋友,才明白是肥伤,烧根。从那以后,我给肥就特别小心,宁可少给、给得薄一点,也绝不多给、给浓肥。就那次惨痛教训,让我下决心好好搞明白这个施肥的事儿,不能再瞎来。
搞来搞去,我就发现,不能一刀切,没有一种肥料是万能的。得看植物的种类,看它的大小,看它在什么生长期,还得看季节。我现在基本上是这样搭配着来:
- 基础肥:主要用缓释颗粒肥。春秋两季,天气好的时候,在盆土表面撒一点。我一般用奥绿A2或者就是普通的那种氮磷钾均衡的复合缓释肥,量严格按照说明甚至再少点,这样能保证基础营养慢慢供应,比较稳定。
- 追 加 肥:看情况用液体水溶肥。主要是春秋生长旺盛的时候,感觉植物需要冲刺一下,就用花多多1号之类的,兑水非常稀,大概半个月到一个月用一次,灌根或者有时候也喷喷叶子(叶面肥)。
- 特殊时期:夏天特别热的时候,和冬天冷的时候,植物长得慢甚至休眠,我就基本停肥,最多给点非常非常稀的肥水,或者干脆只浇清水。刚买回来的植物、刚换盆的植物、或者生病状态不好的植物,绝对不施肥,等它们缓过来再说。
总的来说
给热植施肥这事儿,没啥绝对的神仙肥料或者标准答案。关键还是得你自己多观察,看你养的啥植物,你家的光照、通风、湿度怎么样,植物缺啥它会给你信号的(比如叶子发黄、长得慢什么的)。别人的经验可以听,但不能照搬。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动手实践,少量尝试,找到最适合你自己家那些宝贝疙瘩的方法。反正我就是这么一路摸索过来的,交不少学费,现在家里那些热植,总算都还挺皮实,长得也还行。
添加微信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