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我捣鼓泥炭基肥料这事儿。
初次接触和瞎折腾
最早搞这个,也是听人说泥炭土这玩意儿疏松透气,养啥活啥似的。正好那阵子家里几盆花总是长得蔫不拉几,想着换换土试试。就去花市弄点儿回来,当时也不懂啥“基肥料”,看着黑乎乎、松软软的,感觉挺高级。
拿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直接用。扒拉开原来的旧土,把这新搞来的泥炭土给填进去,栽上我的那几棵宝贝。心里美滋滋地,觉得这下肯定能长疯。
结果? 没几天就发现不对劲儿。浇水,感觉水“哗”一下就漏下去,盆土表面干得快,可底下又好像一直湿乎乎的,有点儿闷根。有两盆小的,叶子反而更黄。当时就纳闷,不是说好东西吗?咋回事儿?
琢磨和改进
后来我就琢磨,这玩意儿是不是不能单独用?上网查查,又问问懂行的老花友,才知道这泥炭土,保水性是但是纯用有时候太保水,反而不透气,尤其是对一些怕涝的植物。而且它本身肥力不高,得算是“基质”,就是打底子的,不是那种全能营养土。
有人说它是“有机肥原料”,也有说它不算正经“肥料”的,反正说法挺多。我也不管那些定义,反正实践出真知嘛
明白不能纯用,我就开始瞎掺和。第二次换盆,我就没敢全用泥炭土,而是:
- 找点儿园土,就是小区花坛里那种普通的土。
- 弄点儿珍珠岩,增加透气性,就是那种白色小颗粒。
- 还掺点儿发酵过的鸡粪肥,想着补充点儿营养。
大概比例嘛,我也没精确量,凭感觉来的,泥炭土大概占一半,剩下的一半是园土、珍珠岩和一点点底肥混起来。搅和匀,看着比纯泥炭土要“实在”点儿,没那么虚浮。
再次尝试和体会
用这个混合土重新种上那几盆花。这回感觉就好多。浇水之后,水能比较均匀地渗透下去,不会积在上面或者一下子漏光。过段时间,那几盆原来蔫儿唧的花,慢慢缓过来,叶子也开始绿油油的,看着精神多。
后来我又试几次,对不同的植物,泥炭土的比例也稍微调整一下。比如喜湿的植物,泥炭土可以多掺点儿;怕涝的、需要透气的,就多加点儿珍珠岩或者粗砂啥的。
现在我用泥炭土,基本都是当成改良土壤的材料来用,很少单独用。它确实能让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也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但关键是要掺着用,根据植物的习性和自己手头有的其他材料来调整。
所以说,这泥炭基肥料,在我这儿实践下来,感觉就是一种挺不错的“土壤改良剂”或者“配方土基础材料”。直接当“肥料”指望它提供多少营养,可能不太现实,还得额外加肥。但用好,确实能把土调理得挺好用。反正我是这么干的,效果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