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前段时间捣鼓那秸秆肥料的事儿。
咱这朝阳这边,秋收一过,地里头到处都是玉米秆、高粱秆啥的,堆那儿烧可惜,还呛人。我就琢磨着,这玩意儿能不能变成好东西,给自己那几分菜地加加劲儿。
说干就干,先弄料
第一步就是去收秸秆。找个熟人,去他家刚收完玉米的地里,弄一大堆回来。那秸秆又干又硬,直接用肯定不行,得先给它“收拾”一下。
我找个旧铡刀,嘿哧嘿哧铡小半天,把那些长杆子都弄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也就几厘米长。这活儿真不轻松,累得我腰酸背痛,但想着后面能出好肥,也就咬牙坚持。
找点“引子”加速
光有秸秆也不行,它自己烂得太慢。我就去打听,问问附近懂行的老农,也上网扒拉些信息。说是得加点东西,帮助发酵。有人说加点鸡粪、牛粪最氮多,能平衡秸秆里的碳。正好邻居家养鸡,我就去弄些鸡粪回来。
我还听说有种专门的“发酵菌”,撒上去能让秸秆烂得更快,还不臭。朝阳这边好像也有公司做这个,我就托人买点那种叫啥“腐熟剂”的粉末,看着不起眼,据说里面都是些能“吃”秸秆的小东西,好像叫啥“木霉菌”之类的,我也搞不太清,反正说是好用。
堆料发酵是关键
料备齐,就开始堆肥。
- 找地方:我在院子角落找块空地,不能碍事,也不能离水源太近。
- 铺层:先铺一层铡碎的秸秆,大概有个二十公分厚,然后浇点水,让它湿乎乎的。不能太湿,手抓一把能攥出水珠就行。
- 加料:接着撒上一层鸡粪,不用太厚,然后撒点那个买来的“发酵粉”。
- 再铺层:再铺一层秸秆,再浇水,再撒鸡粪和发酵粉……就这么一层一层往上堆,堆个大概一米多高的小山包。
- 盖住:找块旧塑料布给它盖上,边上用土压这样能保温保湿,发酵得快。
耐心等待和翻堆
这事儿急不来。堆好后,过大概一个礼拜,我扒开塑料布一角,伸手进去试试,嚯!里面热乎乎的,还有点蒸汽,说明开始发酵。那股氨水味儿也有点冲。
关键一步是翻堆。大概每隔十天半个月,我就得把这堆东西彻底翻腾一遍。用叉子从底下往上翻,让里外的料都能接触到空气。这活儿也挺累,特别是刚开始那会儿,味道也不太好闻。但是翻几次之后,那股刺鼻的味道就慢慢没,变成一种泥土发酵的味儿,而且温度也能均匀,烂得更快。
翻堆的时候,如果感觉有点干,就再适当浇点水。
收获成果
就这么折腾差不多两三个月,具体时间记不清。反正一次翻堆的时候,感觉那堆东西完全变样。
原来的秸秆都看不清,变成黑褐色、松散、湿润的碎末末,闻起来就是一股雨后泥土的清香味儿,一点不臭。抓在手里感觉软乎乎的,很舒服。这就说明,这秸秆肥算是做成。
用上自己做的肥
开春种菜的时候,我就把这些自制的肥料掺到地里。挖坑、撒肥、埋土、种苗。感觉用自己做的肥,心里踏实。地里的土看着也松快不少,不像以前那么板结。后面种的黄瓜、西红柿长得也挺壮实,结的果子味道也觉得格外好点儿,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哈哈。
虽然过程有点费力气,但看着那些没用的秸秆变成能养地的宝贝,心里头还是挺得劲儿的。下次我还打算试试,听说加点草木灰或者那种叫“炭基”的东西进去,效果更能改良土壤。反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