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捣鼓那个“肥水”用的肥料的事儿。
事情得从我家后院那个小水池说起。本来是想弄着好看,养几条小鱼,种点水生植物啥的。可时间一长,发现那水清汤寡水的,植物长得蔫唧,鱼也没啥精神头。我就琢磨着,是不是得给这水加点“料”,也就是所谓的“肥水”。
刚开始我也不懂,就在网上瞎看。有人说用复合肥,那种化肥,见效快。有人说用农家肥,像鸡粪、牛粪发酵过的,说是有机,对鱼还有推荐用什么生物菌肥的,听着挺高科技,说是能养水里的有益菌和藻类。
我的选择和准备
看半天,就喜欢简单直接,还不太想花太多钱。化肥我有点担心,怕掌握不好量,把鱼给烧死。生物菌肥听着但感觉操作起来有点麻烦。我决定试试最原始的法子——用点发酵的有机肥。正好邻居家养鸡,我就去要些鸡粪。
注意,这玩意儿不能直接扔水里! 那味儿大不说,里面可能还有害虫卵和病菌,而且直接下去会污染水质,导致缺氧。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 找个不用的塑料桶,把干鸡粪装进去,大概装三分之一。
- 往桶里加水,加到差不多快满,然后拿棍子搅和匀乎。
- 盖子别盖太死,留点缝,让它能透气。然后就把这桶玩意儿放角落里,让它自个儿发酵去。现在天热,我放差不多半个多月,期间偶尔去搅动一下。
- 等到那股刺鼻的臭味变得没那么冲,有点酱香味(虽然还是不好闻),感觉就差不多。
实际操作过程
肥水这事儿不能急,得慢慢来。我是这么干的:
第一次用的时候,我特别小心。先舀一小瓢发酵好的肥水,而且是上面那层比较清亮的液体,底下的渣子没要。然后我兑好多清水,稀释好几倍,再沿着水池边慢慢倒进去。量真的很少,我怕一下子倒多出问题。
倒完之后,我就天天观察。头两天没啥大变化。过大概三四天,我瞅着水好像有点微微发绿,不是那种脏的绿,是有点像淡淡的绿茶那种感觉。水里的植物看着也精神点儿。
观察到的结果和调整
看第一次效果还行,鱼也没啥异常反应,我就隔一个星期左右,又加一次。这回比上次稍微多一点点,但还是稀释过的。就这么少量多次地加几回。
慢慢地,水色就稳定在那种浅绿或者黄绿色的状态,透明度也还行,能看到底下。水面上偶尔能看到一些很小的浮游生物在动。最明显的是,之前半死不活的几棵水草,叶子开始变得绿油油的,还长新芽。鱼也比以前活跃多,抢食都积极。
我总结的经验是:
- 有机肥发酵一定要充分,不然容易坏水。
- 加肥水一定要少量多次,千万别一次加太多,特别是小水体。
- 每次加完都要密切观察水色变化和鱼的状态,一旦发现不对劲(比如水变得浑浊发臭,鱼浮头),赶紧停,甚至可能需要换水。
- 肥水的目的不是让水变得浓绿,而是培养适量的藻类和微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态平衡。那种油绿油绿的,甚至蓝绿色的水,往往是水质恶化的表现,要小心。
现在我那个小水池,水看起来挺“活”的,也不用我怎么操心。捣鼓这个肥水肥料的过程,虽然麻烦点,但看着水养好,心里还是挺得劲的。就是自己实践出来的东西,感觉特别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