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理生肥料实践记录
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前段时间瞎琢磨并动手搞的一个东西——我管它叫“地理生肥料”。也不是啥高科技,就是想试试用咱们本地的土,加上点不怎么处理的料,看能不能给我那几盆花、那几块小菜地加点劲儿。
起因和准备
事情是这样的,我老觉得外面买的肥料,用下去效果是快,但地好像越来越“死”,就是板结,不透气。听人说有些土方法挺用当地的土养地。我就琢磨,咱这边的土,特别是山脚下或者老树底下那些,肯定有不少咱们看不见的“好东西”在里面,能不能利用起来?说干就干。
找个周末,我跑到附近小山坡上,找那种没什么人踩、落叶厚的地方,挖小半桶颜色深、闻起来有股土腥味的土。感觉这种土“有劲儿”。然后又收集些院子里扫的落叶、剪下来的草,还有厨房里一些菜叶子、果皮(注意,太油腻的、肉类的我没敢用,怕烧根或者招虫子)。这些东西都算是“生”的,没沤过。
动手混合
回来后,我找个大塑料桶,先把挖来的土倒进去一部分,然后铺一层树叶杂草,再撒一层土,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堆。中间还稍微洒点水,就是让它保持潮乎乎的,但不能有积水。上面多盖点土。整个过程挺随意的,没啥精确比例,就是凭感觉,觉得土和那些“生料”大概一半一半。
等待与观察
然后我就把这个桶放在角落里,盖子没盖严,留点缝透气。我没指望它能像堆肥那样发热,就想着让土里的那些小东西(微生物啥的)慢慢跟那些生料“交流交流”。隔三差五我会去看看,翻动一下。过大概个把月,感觉里面的东西颜色深不少,也没啥臭味,就是一股挺浓的土味儿,那些叶子啥的也开始有点烂烂的样子。
使用与效果
看着差不多,我就开始用。我是挖开花盆边上或者菜地垄边的土,把这“地理生肥料”埋进去一些,然后再把土盖回去。没敢直接撒在根上,怕太“生”伤到植物。用量也不多,就是试试看。
用大概一两个月后,你还别说,感觉有点效果。
- 土壤感觉松快点:原来浇水容易积在表面,现在好像渗水快一些。
- 菜和花看着精神些:叶子颜色好像绿得更深亮点,长得也还行。也可能是那段时间天气哈哈。
- 没出现烧苗现象:这是我最担心的,还好没发生。可能因为我用得比较小心,埋得离根远,量也不大。
我的小总结
这回“地理生肥料”的尝试,我觉得还挺有意思,也算有点小收获。它肯定比不上那些精加工的肥料见效快,也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但好处是废物利用,就地取材,感觉对改良土壤有点长远的好处,让土慢慢“活”起来。过程也不复杂,就是需要点耐心。下次我打算再试试,可能让它放的时间再长一点,看看效果会不会更就是瞎折腾,图个乐,顺便看看能不能让家里的花草长得更好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