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我捣鼓那个“肥料沙变土”的事儿。纯粹是自个儿瞎折腾的记录,不一定对,大家随便听听。
起因是啥?就是家门口有那么一小块地,说地都是抬举它,基本上就是沙子,风一吹还迷眼睛。种点啥都费劲,浇水哗一下就没,根都挂不住。买营养土,那玩意儿死贵,一袋没多少,填那么大块地方得花多少钱?心里不舒坦。
后来不知道在哪儿听一耳朵,说沙子也能改良成土,用肥料啥的。我这人就爱瞎琢磨,寻思着反正那块地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动手试试。
开始动手前的准备
第一步,得先把那块沙地给弄明白。 我先是把表面那些乱七八糟的石头、杂草根给清清。地方不大,也就几个平方,用个小耙子搂一遍。沙子嘛看着干净,没啥营养,松垮垮的。
然后我就琢磨,光有沙子不行,得加东西。这就是所谓的“肥料”。但我没直接上化肥,那玩意儿用不好容易烧苗,而且我总觉得不踏实。我想的是用点“天然”的。
关键是掺东西
我开始收集“肥料”来源,主要就几样:
- 厨余垃圾: 这玩意儿家家都有。菜叶子、果皮、咖啡渣、鸡蛋壳(这得弄碎点),攒一段时间。注意,油腻的、肉类的最好别放,容易发臭招虫子。
- 院子里的落叶和草屑: 秋天扫的叶子,平时剪草的草屑,都是好东西。别太厚的树枝就行,那玩意儿烂得慢。
- 找点老料: 托人弄点发酵过的鸡粪,不多,那玩意儿劲儿大,得少放,而且得是彻底腐熟的,不然也烧根。没有的话,我觉得光用厨余和落叶也行,就是慢点。
接下来就是体力活——混合。
我没啥高级设备,就是一把铁锹、一个耙子。先把收集来的那些“肥料”倒在沙地上,然后就开始翻。使劲翻,掺匀! 这步挺关键,不能让有机物就堆在一块儿,得让沙子和这些东西充分接触。沙子掺进去,有机物也裹上沙子。
翻得差不多匀,看着颜色就不是纯沙子的黄白色,有点杂七杂八的颜色混在里面。然后浇点水,保持湿润,但不能变成泥潭。太干,那些有机物分解不;太湿,容易沤烂发臭。
耐心等着看变化
这事儿急不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的。 我基本上就是隔三差五去看看,保持湿度。如果天太热太干,就稍微洒点水。有时候还会再翻动一下,让它透透气。
过大概一两个月,能明显看到变化。那些菜叶子、草屑什么的,慢慢变黑变碎,跟沙子混在一起,颜色整体深不少。抓一把在手里,感觉也不再是松散的沙子,有点团聚性,湿的时候捏一下能勉强成个小团,松手又散开,但不是哗一下全散完那种。
这时候闻起来也没啥臭味,是一种土腥味,或者说是腐殖质的味道,那就说明方向对。
咋样?
一次改良不可能就变成肥沃的黑土地,那不现实。 但是,跟我一开始那纯沙地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我试着种点小葱和生菜这种比较皮实的。还真长起来!虽然长得不算特别旺盛,但至少活,而且浇水的时候,水不会一下子就漏光,能存住一点儿。
这就说明,这沙子确实开始有点“土”的样子。这过程就是不断往沙子里补充有机质,让微生物去分解,慢慢改善它的结构和保水保肥能力。
后来每年我都往那块地里加点自己沤的堆肥,或者埋点厨余。现在那块地,虽然还算不上顶好的土,但种点家常小菜是没啥问题。比纯沙子强太多。
这“肥料沙变土”的实践,就是个体力活加耐心活。关键就是持续不断地往沙子里掺有机物,然后交给时间。 效果是有的,但别指望一步登天。对我来说,省买土钱,还处理垃圾,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