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塘泥,可是个好东西。早些年就听村里老人讲,这玩意儿是地里的“乌金”,肥得很。正好我们村口那口老塘子好几年没清,底下淤泥估摸着积不少。寻思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自己动手,弄点天然肥料出来给自家那几分菜地用用。
动手挖泥
挑个天晴的日子,估摸着塘底水少些,就扛着锄头和铁锹去。别说,这塘底的泥是真不好挖,又湿又黏,还带着点水草腥味儿。一脚下去,能陷进去半截小腿。费老大劲,一锹一锹往岸上甩,先堆在一块儿。
挖出来的泥黑乎乎的,看着就挺有劲儿。挖差不多半天,弄一大摊出来。看着这堆“宝贝”,心里还挺美滋滋的,就是累得够呛,腰都快直不起来。
晾晒处理
这湿泥可不能直接用,听说里面有些不好的东西,得让它透透气。我就把挖上来的泥摊开,铺在旁边的空地上,让太阳好好晒晒。这几天太阳也给力,晒两三天,那泥巴表面就开始发白、开裂。
等干得差不多,我就拿锄头或者木棍,把那些大块的泥疙瘩给敲碎。敲细一点,一来是让它干得更彻底,二来也是方便后面用。敲的时候感觉这泥是真瓷实,干硬邦邦的。
堆沤发酵(这个很重要)
光晒干还不够,老辈人说最好是堆起来沤一沤。我就把敲碎的塘泥堆成一个小堆。关键一步来,不能光用塘泥,得掺点别的东西进去一起沤。我弄些:
- 菜园里拔下来的杂草
- 一些干树叶子
- 还有一点点鸡粪(这个少量加,效果好)
一层塘泥,铺一层杂草树叶啥的,稍微撒点水保持点湿度,但不能太湿。就这么一层一层堆起来,外面再糊上一层泥,或者盖个草席子。让它在里面慢慢发酵。这个过程得等一段时间,少说也得个把月,天气热的话快点。中间我还翻动过一两次,让它里面也透透气,发酵得更均匀。
施用到地里
等感觉沤得差不多,扒开闻闻,那股腥臭味基本没,变成一种泥土的陈香味儿,颜色也更深沉。这时候的塘泥肥才算是真做好。
用的时候,就把它彻底打碎,弄成粉末状或者小块状。种菜前,我就把它撒在地里,然后用锄头深翻,让肥料和土充分混匀。种果树的话,就在树根周围挖一圈沟,把这肥埋进去再盖上土。
用过这塘泥肥的地,感觉土质确实松快不少,没以前那么板结。浇水之后,渗水也快。种下去的蔬菜,长得也挺壮实,叶子绿油油的。感觉比光用化肥要实在,地力也养起来。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确实有它的道理,虽然费点力气,但弄出来的是放心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