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着家里的厨余垃圾有点多,扔怪可惜的,而且院子里那几块地,土看着也不咋肥沃。就想着,干脆自己动手搞点肥料,弄个能循环利用的,多
着手准备
说干就干。第一步,得找个家伙事儿来装这些东西。我翻出来一个以前不用的大塑料桶,底下打几个孔,透气透水用。你要问我为啥用塑料桶?主要是家里刚好有,而且轻便,挪地方也方便。要是讲究点,用木头箱子或者专门的堆肥桶当然更不过我这人就图个省事儿。
找好桶,第二步就是选地方。不能放屋里,味儿大。也不能放太显眼的地方,不好看。我就把它搁在院子角落里,不太碍事,也方便我往里倒腾东西。
开始堆料
准备工作做完,就开始往桶里加料。这玩意儿讲究个“干湿搭配”。
- 湿料(绿色的):就是厨房里出来的菜叶子、果皮、咖啡渣、茶叶渣这些。这些东西水分多,氮元素也多,是发酵的主力。
- 干料(棕色的):就是干树叶、碎纸板、秸秆、木屑啥的。这些东西提供碳元素,能调节湿度,让堆肥透气。
我第一层先铺些粗点的干树枝,垫在最底下,为通气。然后就一层湿料,一层干料地往上铺。大概就是,倒一盆厨余垃圾,就盖上一层干树叶或者撕碎的纸壳子。关键是,别一下倒太多湿的,容易发臭,也别光放干的,那样发酵不起来。每次加完新料,我都稍微用铲子拌一下,让它们接触更均匀。
过程维护
堆得差不多半桶的时候,我就没再继续加新料,让它自己先发酵一阵。期间,最重要的就是翻动。大概隔个一两周,我就用个小铲子或者结实点的棍子,把桶里的东西从底到上整个翻一遍。这活儿有点力气,但是必须干,不然里面的氧气不够,发酵就慢,还可能变成臭烘烘的厌氧发酵。
翻动的时候也能顺便看看湿度。要是感觉太干,就稍微洒点水;要是太湿,黏糊糊的,就多加点干料进去,再好好翻翻。期间确实会有点味道,尤其是刚开始或者翻动的时候,但只要干湿比例掌握勤翻动,味道就不会太冲。
等待与收获
这堆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的。我这个桶,从开始堆料到感觉差不多能用,大概花三个多月。期间就是重复加料(初期)、翻动、观察湿度。看着那些菜叶果皮慢慢变黑、变碎,成一堆黑褐色的、闻起来有泥土味的松散东西,心里还挺有成就感的。
怎么判断好?就是里面的东西基本看不出原来的样子,颜色是深褐色或者黑色,抓一把在手里,感觉是湿润但不是泥泞的,闻起来没有臭味,是那种雨后森林里泥土的清香味儿。这就成!
使用感受
弄好的肥料,我筛一下,把里面没完全分解的大块挑出来,扔回桶里继续发酵。剩下的细土,我就掺和到院子里的土里,给我的那几棵小菜苗和小花用点。效果嘛感觉还真不错,土明显松软,菜的长势也比之前
自己做的这个肥料,没花啥钱,就是费点功夫,还解决部分厨余垃圾,感觉挺值。以后打算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