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我自个儿折腾肥料这点事儿。我对这玩意儿也是一窍不通,看家里那几盆花花草草,还有后院那几垄菜,长得蔫唧的,就想着是不是缺肥。
起初的瞎折腾阶段
那时候真就是瞎搞。跑去农资店,嚯,那肥料种类叫一个多!复合肥、有机肥、水溶肥,还有啥叶面肥、菌肥…看着包装花里胡哨的,说明书写得天花乱坠,啥“增产”、“抗病”、“根系发达”…我哪懂这些,就寻思着,贵的总没错?或者哪个名字听着厉害就买哪个。买回来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挖个坑埋点,或者兑水浇上。有时候觉得效果不明显,还使劲加量,心想“大力出奇迹”嘛
结果?别提。有次给那几棵番茄苗上肥,估计是烧着根,叶子边全发黄干枯,差点没给我整死。还有一次,光知道用尿素,那叶子长得是真茂盛,绿油油的一大片,可就是不见结果,把我给急的。这钱花不少,力气也没少出,效果愣是不行,真是有点灰心。
琢磨明白点门道
后来我就琢磨,这肯定不是办法。老话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但也没说让咱瞎上。我就开始看点资料,问问旁边种地有经验的老大哥。这才慢慢明白点,这施肥是个技术活,得讲究“科学”。
我知道植物跟人一样,也挑食。主要得吃氮、磷、钾这三大样,但不同时候口味不一样。长个子、长叶子的时候(苗期、生长期),就得多给点氮肥;等要开花结果,就得加点磷肥、钾肥,帮着它攒劲儿。瞎给一通,它吸收不不说,还容易出问题。
肥料种类也得看情况用。比如那有机肥,像鸡粪、羊粪啥的,劲儿比较慢,但能改良土,得提前埋好发酵,不能直接用生粪,容易烧苗还带病菌。化肥,来效快,但用多地容易板结,而且得看是啥肥。像有些含氯的肥料,有的菜(比如土豆、烟草这些)就不喜欢,用反而不
我的实践过程记录
明白这些,我就开始动手实践。
- 观察是第一步:我不再是埋头傻施肥,而是先看我的菜和花缺叶子发黄?可能是缺氮。长得慢,开花少?可能是磷不够。茎杆细弱,容易倒?可能得补钾。这也不是绝对的,但至少有个方向。
- 少量多次是关键:我算是吃够“烧苗”的亏。现在施肥,我宁可少给点,分几次施。特别是化肥和水溶肥,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比例来,甚至比它说的再稀一点,保险。看到植物长势好,再适当补一点。
- 不同时期用不同肥:育苗的时候,我就用点育苗专用肥或者腐熟好的有机肥打底。等苗长大,需要旺盛生长,我就追施点氮肥比例高的复合肥。到开花结果期,我就换成磷钾含量高的肥料,还会喷点叶面肥补充微量元素啥的。
- 有机无机搭配用:我发现光用化肥确实不行,地越来越没劲儿。我就开始学着自己沤点肥,比如淘米水、果皮菜叶啥的,沤熟兑水浇。秋天翻地的时候,就埋进去一些买来的发酵好的有机肥或者自己沤的肥,改良一下土。这样搭配着用,感觉土也松快,菜和花的长势也更稳当。
现在的效果
经过这么一通折腾和调整,现在我那小菜园和小花园,比以前可是强太多。菜长得壮实,病虫害也少点,产量也上去。花,开得也鲜艳多。虽然离那些种地高手还差得远,但至少咱这肥算是没白施,摸索出一点点门道。
总结一下我的体会
说白,“科学施肥”对咱普通人来讲,没那么玄乎。就是要用心去观察你的植物需要别盲目,别贪多。解点基础的知识,知道氮磷钾大概管啥用,啥时候该用啥肥,然后就是实践、观察、调整。这肥料,用对是粮食,用错可能就是“毒药”,咱得对症下药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