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实践记录:肥料这东西,得亲眼看到才踏实
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琢磨的一件事儿,就是关于给地里上肥料的事儿。标题我叫它“看得见肥料”,不是说肥料本身有啥好看的,是说我通过自己动手,实实在在地“看”到肥料是怎么起作用,或者说,是怎么才能更好地起作用。
事情得从前阵子说起。村里头老张老李他们,关于撒完化肥啥时候浇水,说法都不一样。有的说撒完就得浇,不然“烧”苗;有的说得等等,让土吃进去点儿,不然水一冲就流走,白瞎肥料。我听着,都有道理,但又觉得有点迷糊。光听别人说,不如自己试试看,对?
正好我那两分菜地,刚种下点小青菜,长得差不多大小。我就想,干脆拿它们做个试验。
我的准备工作
也没啥复杂的,就是把地分成两小块,中间隔开点距离,保证浇水互不影响。肥料,我就用家里最常见的那种白色小颗粒的,好像是尿素,反正就是氮肥,促进长叶子的。
开始动手操作
我选个傍晚,没啥风。
- 第一步:撒肥料。我把两块地都均匀地撒上差不多量的肥料。这个得凭手感,尽量撒匀乎。
- 第二步:区别对待。关键就在这儿。左边这块地,我撒完肥料,立马就拿起水管开始浇水,浇得跟平时一样透。
- 第三步:耐心等待。右边这块地,撒完肥料后,我就没动它。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看那肥料颗粒周围的土有点湿润,感觉像是吸收点空气里的潮气,或者说跟土稍微融合点,我才开始给它浇水。这回浇水我也是浇透。
当时我就蹲在地头瞅着。那块马上浇水的地,能看到一些白色的肥料颗粒随着水流在土表面打转,甚至有些被冲到垄沟里去。虽然不是特别明显,但心里感觉就是有点浪费。而另一块隔夜再浇水的地,浇水的时候,肥料颗粒基本上都“粘”在土上,没怎么被水冲走,就是慢慢溶解渗透下去的感觉。
观察结果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天天去看。头两天差别不大,毕竟肥效没那么快。
大概过一周左右,区别就肉眼可见:
- 那块隔一晚上才浇水的地,小青菜长得明显更旺盛,叶子颜色也更深,绿油油的,看着就壮实。
- 而那块撒完肥马上就浇水的地,小青菜虽然也在长,但就是感觉“差点意思”,叶子颜色淡一些,个头也稍微小一点。
这对比挺明显的,不是我心理作用。这下我心里就有数。原来老辈人说的“尿素撒完不能马上浇水”,是有道理的。虽然不是啥高科技,但亲手做一遍,亲眼看到这个差别,比听一百句都有用。
这就是我说的“看得见肥料”。不是看肥料本身,而是通过实践,看到不同做法带来的看得见的效果差异。这肥料,用对,它就在那儿实实在在地帮你长庄稼;用不对,就像我看到的那样,可能就跟着水跑,钱花,力气也费,效果却打折扣。
咱们干农活,不能光听,也得多动手试试,多观察。有时候最简单的道理,就藏在这些自己动手看到的细节里。这回实践,让我对怎么用好肥料,心里更有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