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肥料样品制备这点事儿。别看这活儿不起眼,门道还是挺多的,搞不好后面的检测就全白费。我这儿就按我平时自己弄的步骤,给大家捋一遍。
第一步:取样,得有代表性
这第一步是关键。你想,你拿到的可能是一大堆,或者好几袋子肥料。你要是随便抓一把就去测,那结果能准吗?肯定不行。我一般是这样的:
- 要是散堆的: 我会从上、中、下,还有四周不同的点都取一些,不能只在一个地方挖。
- 要是袋装的: 那就得多抽几袋,比如随机挑个总袋数的百分之几,然后在每袋的上、中、下也各取点。
就是尽量让你取到的这些,能代表这一整批肥料的平均水平。把这些从不同地方取来的料混在一起,这就成你的原始大样本。
第二步:缩分,把大的变小的
拿到那一大堆原始样本,你不能直接拿去磨,太多。得把它变少,但还得保持代表性。我常用的就是那个“四分法”,听着玄乎,挺简单:
- 先把混匀的样品在一个干净的地方,比如一块大塑料布或者平板上,堆成一个圆锥形。
- 然后把圆锥尖尖往下压,压成一个圆饼状。
- 用个十字板或者直尺啥的,在圆饼上划个“十”字,把它分成差不多大小的四份。
- 扔掉对角线的两份,留下另外对角线的两份。
- 把剩下的两份再混匀,重复上面压饼、划分、扔掉对角的操作。
就这么一直重复,直到剩下的样品量差不多够你检测用,一般留个一两斤或者几百克就差不多,看具体需要。
关键点: 每次混合都要匀,每次划分都要尽量均等,别偷懒。
第三步:研磨和过筛,弄细才好测
缩分完拿到手的样品,有时候颗粒还是挺粗的,直接测也不方便,结果也不稳。所以得把它弄细。我一般是用个研磨机,或者简单点用研钵也行,把它磨成粉末状。
磨完不是就完事,还得过筛。就是用个标准筛子,把磨好的粉末筛一遍,保证颗粒大小比较均匀。太粗的筛不上来的,倒回去接着磨,直到大部分都能过去为止。这样处理过的样品,测起来数据才稳定。
注意: 研磨和过筛的工具都得是干净的,别混进脏东西或者上次留下的样品,不然就污染。
第四步:装瓶贴标签,妥善保管
一步,把处理好的粉末样品,装到干净、干燥的样品瓶或者密封袋里。一定要密封防止吸潮或者成分变化。然后赶紧贴上标签,写清楚这是啥肥料、啥时候取的样、编号是多少等等,越详细越免得以后搞混。
这样,一份合格的肥料待测样品就准备好。看着好像挺繁琐,但一步步做下来,习惯就这基础打扎实,后面的检测分析才有意义,不然忙活半天,数据不准,那不是白搭嘛
好,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都是些我自己实践下来的经验,希望能帮到大家。